企畫特輯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穿上盔甲尋索破口 讓生命轉折的低谷重生 李思颺與王丹琦的《凝體術》
被譽為香港舞壇「神鵰俠侶」的創作夫妻檔——李思颺與王丹琦所組成的NEO DANCE HK,將在本屆香港週帶來兩人的力作《凝體術》。舞台上四名舞者身著甲冑的不同部位,四肢怪異地扭曲舞動,藉此探問靈魂與肉體的關係。舞作發想於編舞家人生低谷之時,在布拉格看見古代監獄的刑具與盔甲,彷彿也看見了自己的種種限制……於是他們與舞者穿上盔甲局部,與之共處、發展,透過這些部件,「我們想要回應當代社會中無形的暴力。」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已然不再的美好 在舞動中重生 香港舞蹈團楊雲濤談《倩女.幽魂》
將華語電影經典《倩女幽魂》搬上舞台,改編為舞劇《倩女.幽魂》,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表示:「我想傳達的是,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有消失的一天。」藉著古典的肢體語言,舞者在取材自電影配樂、重新編曲的〈黎明不要來〉、〈倩女幽魂〉和〈人間道〉等音樂中起舞,電影中曾經的美好在舞台重生……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卅年的靈光 舞蹈書寫的香港記憶 多空間《90後的黎海寧》
作為香港重量級的資深編舞家,黎海寧創作迄今累積了許多經典作品,即將由「多空間」主辦、帶來台灣的《90後的黎海寧》,即是將編舞家九○年代後的作品精采片段集結而成。黎海寧擅長用舞蹈回應文學文本與社會氛圍,以多變的舞台畫面,呈現她眼中的世界,而《90後的黎海寧》無疑是部資深編舞家的小型創作史,是片段的記憶重組,也是香港昨日今生的殘影,香港評論人黃寶儀曾這樣評論:「作品的亮點並非技巧,而是舞者、觀眾在個人的歷史中來回,得以重新審視當下的生活與記憶的關係。」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六檔好戲 讓「豬」年一切順利~ 臺灣戲曲中心「賀歲系列」有看有保庇!
於去年正式開幕的臺灣戲曲中心,正逐步建立屬於自己的「傳統」系列節目。除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已行之有年的「亞太傳統藝術節」及「承功─新秀舞台」,今年上半年的臺灣戲曲藝術節、將在十二月登場的「戲曲夢工場」等,則為全新規劃的年度活動;而在新曆年跨年時分,戲曲中心也再次以「賀歲」為名,於明年一月一連推出共六檔表演,讓各類傳統藝術愛好者、大大小小的觀眾們,都能一同進劇場、看好戲,迎接「豬」事順遂、喜從豬來的二○一九年!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持續探索、專心創作 實驗室裡放膽玩藝 2018松菸Lab新主藝
今年獲選為「松菸Lab新主藝」的三組創作團隊,分別是周能安《超極★安龍輔助大典》、姚尚德《福壽螺到底該怎麼處理》及鄭皓《動量的條件》;三組製作人馬皆為有持續發表新作、已然趨於成熟的創作者們,他們善用此次入選Lab新主藝的契機,在松山文創園區提供的空間、經費和陪伴創作顧問等資源下,或延伸作品實驗、或嘗試不同表演型態、或深化概念發展,以期在這個表演的「實驗室」中,放膽一搏、埋頭實作,以在他們不同的創作生涯階段裡,釋放無比能量。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歲末的延續與展望 拉縴人男聲合唱團「耕云 2」—戰爭與和平
拉縴人男聲合唱團將在十一月廿二日為愛樂者帶來「耕云」系列的第二場演出,這場展演標題中每個字都有寓意:「耕」代表日本指揮家松下耕,「云」則帶來一個述說。副標題「戰爭與和平」為這個述說加入了哲思的論述,更細緻地傳達出一個對於「衝突」與「和平」的微觀詮釋。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科技即遠古——在《無人音樂會》的洞穴裡
那些清一色著白色防護衣的演員,低調地提著盛裝番茄的籃子出現,逐一遞給每一個觀眾。然後,又由一個防護人員用手機錄影功能拍攝觀眾手中的蕃茄,另一防護人員即時將之同步投影在牆上、在浮洲上、在觀眾身上……這些默默進行中的儀式,帶有一種末世救贖感,這也許是導演在音樂基礎上延伸的劇場想像,而我想這想像是成功的,在聲音的基礎上,劇場賦予了畫面與儀式,不減損原來已存在的,而延展出新的。
PAR /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馭水之音》 一部魔幻寫實的水底音景 新視野藝術節2018系列報導(三之一)
丹麥的實驗樂團「音與樂之間」作品《馭水之音》,為該團藝術總監萊拉.斯科曼德探索人類演化四部曲中的首發計畫,經歷各種實驗過程,開發各種水中發聲樂器,終能在水中表演。演奏者穿著禮服浸泡在水缸中演出,整體視覺畫面呼應著廿世紀後半興起的蒸汽龐克美學,加上種種超寫實的聲音,在彼此交互作用下隱約浮現但又像潮汐般快速消退,讓觀眾完全沉浸於魔幻寫實的聲響世界中。
PAR /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獅子也是藝術家——多媒體當代實驗「獅劇」《千里走單騎》 新視野藝術節2018系列報導(三之二)
舞獅除了是傳統的表演技藝,也能演出複雜的人物性格與情感嗎?將於十一月初在香港新視野藝術節中世界首演的多媒體當代實驗「獅劇」《千里走單騎》,由編舞家楊春江與郭氏功夫金龍醒獅團聯手,依循獅劇傳統選出三國故事中一折,以各種虛實意象呈現這一路上「過五關斬六將」的驚險歷程,以及人物的內心轉折,將讓觀眾看到不一樣的獅劇新視野!
PAR /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癲鵝湖》 那在黑暗中逐漸墜落的哀傷 新視野藝術節2018系列報導(三之三)
不同於柴科夫斯基唯美哀傷《天鵝湖》,愛爾蘭編舞家麥可.基謹杜蘭的《癲鵝湖》呈現的是暗黑直接的嘆息,故事反映當下社會邊緣人的處境。《癲鵝湖》中沒有華麗的王宮,只有將被拆除的老房;甚至,也看不到童話故事中虛幻的愛情。將這些外在元素剔除後,基謹杜蘭留下原作品中,較為深層的權力關係,並將之放在當代的脈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