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精選
PAR /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臉書世代的生態報告
鑑於臉書對現代生活與人際關係的深深介入影響,莎妹劇團編導魏瑛娟策劃了「做臉不輸—小美容藝術節」,邀請六位新世代創作者——余彥芳、許哲彬、蔣韜、李銘宸、陶維均和簡莉穎,共同以臉書為題,發表戲劇、舞蹈、行為藝術與音樂等風格形式不同的六齣跨界作品。
PAR /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殷商王.后》 南管樂舞重現宮廷愛戀
今年邁入卅周年的漢唐樂府,端出演繹商代宮廷愛情故事的《殷商王.后》作為歡慶之禮。《殷商王.后》以商代中興君王武丁與王后婦好的愛情故事為本,結合南管樂舞、《詩經》、甲骨文字、祭祀儀典及舞蹈化的少林武術,加上長期合作的服裝設計師葉錦添,希望表現出殷商王朝的時代氛圍。
PAR / 第229期 / 2012年01月號
溫宇航、魏春榮 昔日同窗合演悱惻《梁祝》
由戲曲學者曾永義編劇的崑曲版《梁祝》,是第一部由台灣出產製造的崑曲劇作,二○○四年首度搬上舞台,一月初又將重製演出。此次重製將由新科國家文藝獎得主李小平執導,知名崑曲巾生溫宇航與中國北方崑曲劇院名旦魏春榮主演,溫、魏是自幼同堂學藝、同台演戲的同班同學,而《梁祝》也是兩人闊別多年後再次的合作演出。
PAR /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何必怕現代音樂? 讓范德騰說給你聽
NSO的兩場「畫黑豆豆的人」音樂會,請來過去兩年在表演工作坊《彈琴說愛》挑大樑的鋼琴家范德騰擔任說書人,用獨有的幽默風趣和「外國人說相聲」的口條來為樂曲解說。上下兩場曲目,以不同的方式為青少年,打開音樂之門,治療你的現代音樂恐懼症。
PAR /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這是真的》 與張愛玲共舞愛情
繼二○○一年與香港導演林奕華合作《張愛玲,請留言》之後,導演丁乃箏再續「張」緣,以張愛玲的極短篇《愛》為本,編導新作《這是真的》,全劇以愛情為軸線,畫出一個圓弧,情境與場景拼貼,遊走寫實非寫實之間,沒有邏輯明確的起承轉合故事,也沒有貫穿全戲的角色或情節。並邀來舞者陳武康、蘇威嘉和葉名樺,與謝盈萱、時一修與劉美鈺三位劇場演員,一同探索舞蹈劇場的變換可能。
PAR /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時空與記憶的新世代表述
今年的兩廳院新點子劇展,四檔節目中有三檔節目由七年級編導出馬:許哲彬的《0920002012》以手機建構世代的記憶,透過一則寓言般的通俗愛情故事,延伸探討溝通失效的末日光景。楊景翔的《據說有戰爭在遠方》在通俗的敘事架構下,通過劇本段落的重複、倒轉,探討現代人集體失憶的現象。廖俊凱的《逆旅》改編郝譽翔的自傳小說,透過作者書寫父親的流亡身世,探問離散的歷史,質疑國家機器的宰制。
PAR /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王墨林《黑洞3》 探索個人存在的政治性
因為九二一震災的強烈感觸,讓王墨林展開了「黑洞」系列創作計畫,從生存處境、盲人身體到個人軍旅經驗,一路走來,在劇場中剖解存在中的巨大黑暗。新版《黑洞3》以「軍隊」為關注對象,軍隊不僅是國家的象徵,更是人類潛在殘酷暴力的黑暗慾望。劇中將把赤裸裸的暴力通過詩意轉化,用低限抑制的美學,表現一種無路可出的絕望。
PAR /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音樂、影像一起流動 體驗日常的美好
目前相當受矚目的日本新生代多媒體藝術家高木正勝,他的創作不能單獨被定位於音樂或視覺的領域,而是橫跨兩者,將演奏與影像相互串連起來。旅途所見、日常生活點滴就是他構思的來源,他的作品呈現了強烈的流動特性,細膩與樸實的日式風格,讓高木的作品兼具實驗性與時尚性。
PAR /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府城的浪漫傳說 秀琴的歌仔新調
從二○○四年的《血染情》開始,現代劇場編導王友輝與台南在地的外台歌仔戲班「秀琴歌劇團」展開了合作之緣。王友輝為秀琴執筆編寫了《范蠡獻西施》、《玉石變》與即將推出的《安平追想曲》,根植同名流行歌曲中的府城在地浪漫傳奇,他以戲中戲的結構,在一則橫跨兩代的愛情故事中,融入歌仔戲百年變遷的興衰。
PAR /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以聲音形塑表演 演繹社會悲劇經典
去年以《Jumel攣生姊妹》令台灣觀眾驚豔的法國導演法蘭克.迪麥可,今年來台執導中、台、法三地跨國製作的《沃伊采克》,要將德國劇作家畢希納的斷簡殘編搬上舞台。擅用聲音的法蘭克,這次和亞洲演員合作,面對不熟悉的語言,法蘭克說,他必須要用另外一種方式處理語言和聲音,在文本的意義之外,讓聲音元素表現出音樂性的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