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追蹤

PAR /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跳動經典的誠懇力量--台北藝術大學《綠桌》的重建排練與演出

炎熱的八月溽暑,台北藝術大學舞蹈教室中,年輕舞者們正專注地觀看排練場中新的動作示範,同時等待從歐洲邀請來的重建指導Jeanette Vondersaar老師與編排助理Didier Merle老師給予指示。這群跨越舞蹈研究所及大學部不同年級所甄選而來的舞者,正與外國老師進行每週一到週六從早上暖身到下午排練,一個多月密集的重建排練,為《綠桌》首度在亞洲學校的重建演出進行準備。

PAR / 第212期 / 2010年08月號

迷思、中國與希望 二○○九關鍵年度報告

如果以蘭陵的開始到二○○九年當成一個階段,二○一○年有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之後,剛好視為另一個階段的展開。文化產業化的概念發酵,中國大陸新市場的磁吸,新劇場落成後的場地供給增加,都帶來新機運及新挑戰。我們期待二○○九年在未來歷史上,會有更重要的意義:代表台灣表演藝術經過多年努力經營之後的能量爆發起點。

PAR / 第212期 / 2010年08月號

是外來文化殖民地 還是本土藝術培育場?

「文化創意產業」對表演藝術而言,是一把兩面刃的利劍。政府對於消費端的刺激和鼓勵,的確可能形成更活絡的市場;但是,市場反映的是大眾口味,而不是藝術和美學的品味。也就是,民間增加的消費支出,不一定能夠支持堅持創作品質的本地表演藝術團隊,反而可能助長更多通俗、譁眾取寵的節目。政府必須清楚意識到,以表演藝術而言,文化創意產業的根本核心是社會的文化與創意,不是漂亮的行銷術語和亮麗的產值。  

PAR / 第213期 / 2010年09月號

數位與表演共舞 誰能替未來鋪路?--「第一屆數位藝術表演」徵選計畫評選觀察

數位藝術基金會今年首度舉辦的「第一屆數位藝術表演」徵選,祭出百萬獎金,為這個藝術新趨勢加持鼓勵。雖然今年或因消息曝光不足,僅十一個團隊報名,但仍有不少全新企畫令人一新耳目。本文作者俞秀青應邀擔任此次的評審之一,特撰本文介紹此次徵選的評選過程與作品呈現。

PAR / 第211期 / 2010年07月號

古典音樂,要不要行銷?--從《交響情人夢》效應看藝術與行銷之間的平衡

古典音樂這種追求內心境界與多年經營努力方可獲得成果的藝術,需要行銷策略用力炒作嗎?從這幾年發燒的《交響情人夢》現象、李雲迪與郎朗的雙驕競爭,到素人唱將與流行樂手的跨刀相助,種種行銷話題吸引了普羅大眾的注意,古典音樂似乎也因此不再讓人仰之彌高,但古典音樂本質,是否也會因此而名實難符?

PAR / 第210期 / 2010年06月號

由舞蹈肢體引領 啟發多元藝術的空間--記舞蹈空間舞團二十週年

「沒有設限、開放思考、多元創作」,二十年來,這些發展概念形塑舞團經營的特質。舞蹈空間舞團的「新」與「變」,擴大表演藝術的空間,更實質地對台灣舞蹈表現形式產生質變的影響,也因此形成舞團特有的風格和發展形式。它的發跡不是仰賴一個舞台明星,創團團長平珩憑藉的是對藝術和舞蹈的熱愛與不設限的寬容,與其說它是一個專司表演的舞團,不如視它為一個藉由舞蹈肢體探索而發展多元藝術的「空間」。

PAR /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二○○九年表演藝術現象觀察「舞蹈」--整體能量遜於去年 新生代精巧卻顯「宅」

二○○九年度的作品仍有一二令人耳目一新,但與二○○八年比較之下氣勢略顯不足,有如陳雅萍委員表示:或許是反映了當今電子世代的生命情境,新生代的創作多帶有「宅男型」的意味,夠細膩精巧,但較缺乏與世界對話的能力。

PAR /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二○○九年表演藝術現象觀察「戲劇」--娛樂市場與工作傳統的成形

整體來說,二○○九年台灣劇場在各方面的表現都算平均,卻沒有太大的突破,只是先前存在的創作手法或劇團的活動軌跡變得更明顯而已。喜的是,台灣劇場的老中青三代的工作傳統已形成,二○○九年是這三代都活躍在劇場的一年,這可從「蘭陵三十.再現風華」的紀念演出看出端倪。

PAR / 第207期 / 2010年03月號

藝聞二○○九 哪樁最吸睛?--「二○○九年十大表演藝術新聞事件」評選結果揭曉

PAR / 第207期 / 2010年03月號

掙扎求存或沉潛?荒蕪?--南台灣近年劇場生態之觀察

與千禧年之前的熱鬧動態相較,南台灣近年劇壇脈動顯然趨於稀落、面向有限,進一步言之,處於傳播媒體日新月異、地方藝文補助機制貧血、公立民營大小劇場有限種種劣勢前提之下,劇烈地影響著劇場創作的多元性與原創性、人才新秀的斷層、小劇場的永續經營,確實長期存在著結構性的危機,前景堪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