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追蹤
PAR /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藝企攜手 打造南台灣音樂學園 奇美與南藝大的非凡「琴」緣
位處烏山頭水庫旁的台南藝術大學,月前得到台南奇美基金會出借整批該會收藏的名琴,供該校音樂系學生練習與演出。讓學生得以使用名琴,在學習的過程中意義非凡,奇美基金會創辦人許文龍表示,他收藏名琴不是為己,而是希望社會大眾來分享。他也期待,未來養成的音樂人,可以在學術界自由創作,在演奏時演出最適合觀眾欣賞的音樂。
PAR / 第201期 / 2009年09月號
看歌劇,不用出大門!
似乎突然之間,歐美所有具規模的表演藝術機構,都開始了、或正在籌劃網上欣賞的服務。像歐洲藝術電視台Arte、柏林愛樂的數位音樂廳、一票難求的拜魯特音樂節、美國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都讓樂迷可以不出家門,在家中欣賞精采演出。科技的進步可能改變了觀眾的欣賞習慣,但是否會影響進音樂廳或劇場看表演的意願?仍未可知。
PAR / 第198期 / 2009年06月號
台北藝術中心 內外翻轉的空間驚艷 專訪OMA合夥人暨德國建築設計師奧雷.舍人
位於士林捷運站旁的台北藝術中心預定地,已然敲定由來自荷蘭的大都會建築設計事務所贏得設計競圖。向來以突破性概念及實驗性格濃厚而知名的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及奧雷.舍人(Ole Scheeren),將為台北打造出一座連結「普羅文化」與「精緻文化」的嶄新表演殿堂。 負責此次台北藝術中心設計案,同時也是大都會建築設計事務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以下簡稱為OMA)亞洲區主要負責人的德國建築師奧雷.舍人,自十四年前開始為大都會事務所工作後,不久便躍居為該公司主要合夥人。二○○四年他來到亞洲,協助OMA在亞洲設立設計據點,繼備受矚目的北京中央電視台大樓,台北藝術中心成為他近期最重要的大型設計案之一。趁著北美館「台北藝術中心—國際競圖作品建築模型展」開幕與OMA來台北向議會簡報設計概念的機會,透過台北藝術中心主管單位台北市文化局的安排,本刊邀請到奧雷.舍人進行面對面專訪,請他特別暢談了他與亞洲的淵源,及此次台北藝術中心獨具巧思的空間翻轉設計。
PAR / 第198期 / 2009年06月號
從「人」出發 給你最豐富的劇場 二○○九「葛羅托斯基年」 省思大師的劇場實踐
葛羅托斯基過世後十年,也是劇場實驗室創立五十週年紀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宣布:二○○九年為「葛羅托斯基年」。 葛羅托斯基年?葛羅托斯基何德何能,可以獲此殊榮? 更重要的是,已經「離開劇場」的他,對劇場人還有影響力嗎?
PAR / 第200期 / 2009年08月號
分享舞蹈在世界上發生的各種可能
由世界上最重要的舞蹈研究學會之一「舞蹈史學者學會」(Society of Dance History Scholar)舉辦的「地誌:場所、身體與科技」(Topographies:Sites, Bodies, Technologies)研討會,於六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在美國的史丹佛大學舉行。這次研討會希望學者、評論者、作家、編舞家和舞者能透過不同舞蹈領域間的互動,發展多元可能性,而為了擴大舞蹈研究的範疇,主辦單位也企圖利用演出、示範和專題討論等不同方式,重新定義觀賞者在舞蹈中所扮演的角色。
PAR /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灌溉舞蹈未來的繽紛花園
寫在雲門舞集2團十週年前夕 成立於一九九九年的雲門舞集2,今年也屆滿十週年了。這個充滿年輕活力的舞團,從一開始就是為了培養國內年輕編舞家與舞者、為了把舞蹈推廣到台灣各地而成立的,雖然歷經了青年編舞家伍國柱、創團藝術總監羅曼菲陸續病逝的沉暗歲月,但雲2仍舊卯足力氣繼續為舞蹈而走。今年的「春鬥」依然由藝術總監林懷民領軍,帶著新生代編舞家鄭宗龍與黃翊推出新作——創意,在這方花園中持續綻放不歇……。
PAR / 第196期 / 2009年04月號
首都的音樂堡壘 輝煌的藝術榮光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在台灣三大樂團中恰巧居中,並不是歷史最優久,也不是最年輕的樂團,但卻有它的時代意義。身為首都級的交響樂團,在資源充裕的公務機關體制下,不管是大型製作演出、國外節目的邀演、樂教推廣等,都曾寫下不朽的成績。
PAR /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理性與感性兼具 開闊劇場視野 二○○九年「歐洲劇場獎」的啟示
「歐洲劇場獎」大獎的得主,大多是各國的資深創作大師。 劇場新人獎,則挖掘開創新趨勢及新形式的中壯輩藝術家。 頒獎典禮與藝術節跟研討會,將要花掉主辦單位不少經費。 盛大又全面的活動,更成為主辦城市文化活力的展示機會。
PAR / 第189期 / 2008年09月號
有心選拔新星,更要積極行銷 如何為傳統器樂新秀搭起現代表演舞台的階梯?
筆者要探討的重點是,年輕音樂家的演奏技巧與舞台創意進步了,表演藝術市場環境也在不斷變遷;走過二十年的兩廳院「樂壇新秀」立意雖佳,然其整體企劃思維有無與時俱進?如果活動目的純粹是為優秀的年輕音樂家提供舞台,他們現在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樣的舞台?主辦單位的立場是被動的贊助者抑或積極的行銷者?而當前國內外類似活動主辦者的做法又為何?
PAR / 第189期 / 2008年09月號
不管老中青,我們在這裡喜悅尬舞! 側記「CI-36接觸即興卅六周年慶」
今年是「接觸即興」舞蹈正式定名的卅六週年,一場歡慶的活動“CI-36”六月在美國賓州茱尼亞塔學院展開,為期一周。來自世界各地的接觸即興舞者齊聚一堂,參與豐富的討論會、課程、表演、教學觀摩研討、演講等等,當然還有接觸即興最重要的Jam——自由即興的聚會,大家一起跳舞尬舞。將「接觸即興」舞蹈概念帶入台灣迄今十五年的編舞家古名伸,以此專文與本刊讀者分享“CI-36”現場的熱鬧繽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