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256期 / 2014年04月號
融合劇場元素的現代擊樂展演 又打又演唱作俱佳 聲光科技挑戰感官
「擊樂多媒體劇場」這個具有機遇音樂性質的複合性藝術表演形式近年逐漸成形,它的特色在於一個藝術媒體與另一個媒體之間的相互反應,在同一時空裡經由聽覺的、視覺的甚至嗅覺等感官意識來傳遞意念。演奏者不再是舞台上唯一的主角,表演空間也不再局限於鏡框式舞台內,創作者與演奏家可以不拘於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樣的創作形式更挑戰創作者的藝術思維與想像極限。
PAR / 第256期 / 2014年04月號
鼓舞發展當代新曲 跨界豐富視聽感動 台灣擊樂現況觀察
台灣的擊樂團,大致上可分為傳統擊樂與現代擊樂。留學歸國的創辦人,帶回了現代擊樂的新觀念,不斷在演出中尋找突破與方向。他們不僅中西融合,也大量委託現代作曲家為其量身訂做,甚至融入劇場元素或跨界合作,讓原本純音樂會的演出,瞬間變成視覺與聽覺的享受,宛如一場戲劇的表演,這是台灣擊樂的特色,也是擊樂能夠在台灣蓬勃發展的主因。
PAR / 第256期 / 2014年04月號
擊樂新秀現身 舉牌推薦「我想看」!
國內擊樂新秀人才輩出,演出活潑,風格多變,熱情嘗試擊樂的各種可能。這次介紹四個活躍於樂壇的打擊樂新秀團體,並請他們撰文推薦第八屆台灣國際打擊樂節值得欣賞的節目。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號
昔時聚百戲 戲窟再回春 大稻埕「戲」說古今
商業活動興盛、富商小民聚集的大稻埕,因為酬神與娛樂的需要,也自然成為台北城內百戲匯聚的「戲窟」,昔年淡水戲館(新舞臺)、永樂座、第一劇場等,從京戲、歌仔戲、布袋戲到新劇、文明戲,不知上演過多少好戲。新世紀開張的「大稻埕戲苑」延續早年精神,精心策展,讓老「戲窟」重新找回了戲曲演出繁盛風景。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號
策展活絡小而美 戲曲重鎮的文藝復興 戲曲榮景復甦 大稻埕戲苑三年有成
民國九十八年開始整修、九十九年開始試營運、一百年三月正式開張的大稻埕戲苑,原本是藏身於永樂市場樓上的社教館延平活動中心,三年下來,戲迷都知道:「布袋戲在八樓,歌仔戲在九樓。」透過活絡的企畫經營,鎖定中小型戲曲演出的策略,讓大稻埕戲苑走出一條活路,搭建起戲曲創新的平台,喚回傳統戲曲的氛圍,「戲窟」的文藝復興令人興奮期待!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號
「大稻埕戲苑」歡慶三周年 老幹新枝連番上陣 大稻埕「戲」風強強滾
大稻埕戲苑為慶祝營運三周年,二月下旬起推出的「週年慶系列」及「青年傳統藝術節」,由駐館團隊一心戲劇團首先演出《茶の心》,與壓軸演出的唐美雲歌仔戲團《御夫鞋》,都以大稻埕為故事背景。年輕團隊則有栢優座的《狹義驚懼》、元和劇子《越》與奇巧劇團《Roseman玫瑰俠》,另有日本春謠流共襄盛舉。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號
老味道 新生命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號
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館長 羅斌 阿兜仔藏東方靈魂 落戶廿年總也不膩
林柳新偶戲館的「掌門人」羅斌,雖是不折不扣的「阿兜仔」,西方人的外表下卻住了一個東方的靈魂。近幾年,保有傳統樣貌的大稻埕加入文創生力軍,展現出活潑風貌。來台超過廿年,從新住民變成熟門熟路的大稻埕人,羅斌看到改變中的大稻埕,也看到不變的大稻埕,「十多年了,每天還是有新的發現,這麼好玩的老台北,永遠也住不膩。」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號
音樂設計柯智豪 五代在地扎根 一磚一瓦如數家珍
家族扎根大稻埕已經五代,音樂設計柯智豪可說對此地的一磚一瓦如數家珍,那些歷史的過往風華,滄海桑田的高樓起落,都是他口中說不完的故事湧泉。而生長的傳統環境也成為他的音樂DNA,有時也想短暫拋下包袱,換種音樂語法,「但大稻埕給我的影響已經長在身上,拿不掉的。」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號
燈光設計江佶洋 為阿公翻修老診所 重回故里認真生活
劇場人每年大約有四至六個月的時間在國際碼頭跑,江佶洋渴望回到一個可以完全充電、完全放鬆、安身立命的故里。回來大稻埕,他開始有「生活」這件事。人際關係雖然密密匝匝,好像一群螞蟻緊緊繞繞香甜馬卡龍,雖然看得人眼花撩亂,但好緊密好親切好有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