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號
實戰案例二:楊景翔演劇團 以實驗性的通俗劇 把「中間」做大!
前年才成立的楊景翔演劇團,第三號作品就要攻下至少六千張票,怎麼做?其實他們有備而來,除了導演楊景翔已經透過與其他劇團的合作累積不少口碑佳作與良好關係,拉長線的行銷期程也穩定推進售票節奏。楊景翔表示,他們在做的,是在中型劇場的規模,做帶有實驗精神的通俗劇,「把中間撐大」。拉進更多「潛在藝文人口」。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號
實戰案例三:天作之合劇場 中型音樂劇溫暖人心 從「長」計議勢在必行
以製作「溫暖都會人心」音樂劇為主的「天作之合劇場」,前年成立後推出《天堂邊緣》、《MRT》兩作,都以長銷劇模式演出。執行長廖又臻表示,為了分攤成本,衝多場次勢在必行。而實際操作經驗也告訴他們,「若要打開更多市場,表演藝術必須平易近人」。從品牌建立、操作的概念切入,天作之合很清楚,主動培養觀眾、拉長經營時間,是必須的投入。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號
實戰案例四:故事工廠 致力「雅俗共賞」 瞄準年輕世代
以原「屏風表演班」老將為班底的故事工廠,雖是新團卻一點也不生嫩,第一年的兩齣作品都開出紅盤,加演後勁甚強。藝術總監黃致凱強調,該團要以雅俗共賞的作品與觀眾交流,不自限於「屏風」原本的主力族群,故事工廠鎖定的觀眾群在廿歲到卅五歲,期待靠口碑擴散,開拓觀眾的藍海。
PAR /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關於沖繩音樂的天才十問
碧海襯著藍天,音樂隨浪一波波湧上,人也就這麼跟著搖曳起舞……想到沖繩,就讓人腦中浮現這樣一幅美麗的畫面。為什麼沖繩的音樂,會這麼容易讓人想隨之起舞?沖繩音樂只有民謠嗎?演奏沖繩音樂,一定會用到三線嗎?除了大家熟知的安室奈美惠、夏川里美,還有哪些不可錯過的好聲音? 趁著來自都蘭與沖繩兩地的好聲音將共同演出「海島風光」,我們也藉此多認識沖繩音樂,看看這方島域,為什麼能孕育出與海天一色的美麗樂音。
PAR /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阿美族創作歌手 舒米恩 一支麥克風,讓他從墊底跑到先鋒
來自台東都蘭部落的舒米恩,就像個孩子似的,對什麼都好奇,也因為如此,練就一身多才多藝的好本事,能畫能寫能唱能彈,但他的一切,都從他的原住民血液而來。在成名之後,他回到部落為原民文化的延續而努力,雖然不可能回到過去的純樸年代,但他想辦法保留其精神價值,用自己的創作活出現在的樣貌。
PAR /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2015預知表演備忘錄
一年之計在於春! 你的2015日誌,是否已經填上了未來的看表演大計畫? 本刊編輯部一如往年 展開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探聽功夫 蒐羅了將在今年發生的各類演出 並在激烈的爭辯之後 為讀者找出每月焦點 讓你能夠緊緊抓住2015年的大趨勢 成為不落人後的表演訊息先鋒
PAR / 第260期 / 2014年08月號
十個關鍵字 帶你走入《西夏旅館》
從「魔幻寫實」了解小說的描寫手法,再從「西夏史詩」與「旅館」了解作者借著西夏歷史的隱喻與旅館為載體,進行小說的書寫的意義,進而在圖尼克與小說中每間客房裡的「夢」去觀看現實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慾」、「暴力」與「父」權影響。最後,西夏民族的敗亡造就了「遷徙」,破敗後流亡到了旅館究竟「變形」為什麼樣的人呢?在破碎的文字與歷史之間,西夏旅館裡,流離失所的人們沒有了「身分認同」。 小說家駱以軍沉厚的史詩鉅著,如一幢結構複雜、曲折難行的迷宮。透過上述十個關鍵字,我們試圖為讀者提供一張地圖,讓你可以活著走出《西夏旅館》!
PAR / 第260期 / 2014年08月號
在靠近途中叛逃,也在叛逃路上靠近 略談《西夏旅館.蝴蝶書》在原著小說與劇場之間的牽連往還
儘管不易辨讀,但小說《西夏旅館》畢竟是個自我追尋之旅;劇場作品《西夏旅館.蝴蝶書》當然也是自我追尋的故事,卻未必直承自小說。對於數年前即已動念改編的魏瑛娟來說,閱讀原著小說勢必成為一不可能稍停、妥協的叛逃過程,(小說家也藉由文字與無數故事的層疊鋪展,尋找自己的救贖),並且通向自身可感知理解的世界觀。
PAR / 第260期 / 2014年08月號
專訪《西夏旅館.蝴蝶書》導演魏瑛娟 西夏迷霧,旅館煙雲──從小說啟程
要如何從小說迷宮般的文字走出,轉化成劇場中撲塑迷離的推理劇?魏瑛娟以本省籍女性劇場導演的身分,如何與外省二代男性作家駱以軍的作品對話?魏瑛娟說:「整齣戲從形式到內容,都處在二元對話的關係中。駱以軍是外省二代男性作家,我是本省籍女性劇場導演;小說和劇場;陽本和陰本;台灣與中國;西夏與蒙古;尋找父親與尋找母親;文字與攝影……」
PAR / 第260期 / 2014年08月號
當駱以軍遇上魏瑛娟 燃盡青春 探問「我是誰?」
魏瑛娟指出,駱以軍和她都是五年級生,她從《西夏旅館》看到「五年級的史觀」。兩人成長背景雖然不同,但在面對政治上共同的「父親」時,有著相同的焦慮與漂流經驗,「我是誰?」是所有創作者永遠的大哉問。駱以軍則從魏瑛娟作品看到兩人的相似處:同樣在創作中將青春燒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