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號
思劇場藝術總監張哲龍 閱讀活生生的歷史 讓夢想發酵成真
在「小藝埕」三樓經營「思劇場」的張哲龍,喜愛大稻埕不同於台北其他區域的獨特性,雖然商業蓬勃、繁華熱鬧卻又飽經滄桑,瀰漫著歷經大起大落的先民智慧。他期許「思劇場」搭起一座整合不同領域人才的平台,團隊合作,互援互補,共享資源同時也可以節省預算,讓理想更容易成真。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號
劇場服裝設計師賴宣吾 方便省錢落戶立業 拼貼「劇服廠」之夢
為了採買方便、節省車錢,賴宣吾選擇搬來大稻埕。做劇服需用到很多材質,而大稻埕周遭的材料行應有盡有。這些傳統店家的買賣特色彷彿萬化無窮的DNA,直接間接調配出賴宣吾一套又一套讓人目不轉睛的服裝。
PAR / 第254期 / 2014年02月號
藝術跨界不斷 探索人性永恆 喬瑟夫.納許的創作美學
身世與藝術經歷的與眾不同,讓編舞家喬瑟夫.納許的舞作展現出獨到的風景。在法國七○年代「新舞蹈運動」的觀念風潮下,學習默劇肢體的納許踏入舞蹈領域,帶入文學思維,多元背景的舞者有意識的身體,讓內在動機與外在肢體取得一致,讓其舞作更達哲學層次。他的許多作品巡演週期長達十年以上,究其原因,除了日常性的肢體特色及肢體劇場的文本敘述外,內容不追隨流行,持續探討人性永恆主題的堅持,亦展現了真正藝術家的胸襟。
PAR / 第254期 / 2014年02月號
獨家越洋專訪喬瑟夫.納許 創作之謎 永遠當下
學習歷史出身的喬瑟夫‧納許,或許是最能將文字看得透徹、並將文學改編地深刻入骨的編舞家了。從曾來台演出的《夜無眠》、《歲月的玩笑》等作中,幾乎可見他在冰冷深海底打撈受苦的靈魂的姿態,用突梯荒謬的黑色幽默,呈現生命的傷害、苦難、蒼涼,他曾說:「人生就是悲慘的和比較不悲慘的組合,我期望觀眾透過我的作品,看到人生本色。」 相隔近十年,喬瑟夫.納許帶著德國劇作家畢希納的《伍采克》再度來台,維持他一貫的憂鬱氣息,為《伍采克》下了一個副標「暈眩的粗胚」,具體而微地為觀者建構了一個「迂迴無常、失衡的世界」。因為生命從未完成,世界晃動無常,創作永遠藏有未曾揭露的謎底,使他願意用一個又一個作品為生命所困的人們找出口。本刊特別越洋專訪喬瑟夫.納許,深入了解他幽微、細密且複雜的思維。即便暈眩,依然向前。
PAR / 第254期 / 2014年02月號
原歌變奏
「如同不經琢磨的寶石,原住民音樂量的豐富,超過人口占百分之九十八強的漢族民間音樂,量之豐富包羅了整個歐洲的歌唱形式。」民族音樂學家史惟亮的話語,道出了原住民音樂的璀璨。為了這個塊瑰寶,學者們上山下海投身採集,然而隨著時代的更迭與耆老的凋零,田野調查工作更像是一段與時間的百米競賽。 但是,當狩獵、農耕、織布、祭典已不再是生活中心,傳統的土壤,又以什麼方式重生? 從近年來部落歌手的自覺,將日據時代遭受禁唱、歧視的古謠保存、傳承、再進一步推廣,讓古謠不再是全然地承襲舊傳統,而有更多有意思的變種。再加上不同世代的音樂家透過西方當代音樂的形式與語法,進行原住民音樂素材的融合與重製,持續展現台灣原創音樂源源不斷的生命力。最後,從部落到劇場舞台,以舞蹈、劇場、音樂劇等方法,在在蛻變出更強的生命力。 碰撞、轉變、再生……珍貴的原住民文化其實並不古老,而是與時並進,只要願意換個角度去發掘,就會發現它永遠光彩閃亮。
PAR / 第254期 / 2014年02月號
變奏一:古謠的再生 老欉新栽 唱出古謠新生命
原住民的部落傳統股謠,承載了原住民生活、祭儀及文化,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遭逢無可避免的流失命運。但如同果樹老欉可以結出最甜美的果實,回頭探尋源頭,不管是在部落中教學傳唱,或是透過新穎編曲讓古謠呈現新風貌,古謠的重生,也讓原住民的音樂文化更添新生命!
PAR / 第254期 / 2014年02月號
變奏二:當古謠遇上西洋古典 原歌驚豔 活水妝點新樂章
舞台上搬演著取材自原住民元素的秀異音樂創作,慣用的借鑑與妝點的手法,若從音樂型態上的觀察,大抵可以從旋律、節奏、和聲、形式、結構等手法進行抽絲剝繭,另外也有「意識流」的唯心主義透過文化美學的感通與模仿。這類涵融表演藝術形式的指標性創作,確實已經擺脫觀光舞蹈、祭儀搬演或片段剪貼的陳腐窠臼,不僅成功地將絕美的古謠搬上舞台,不再自溺於情感表述、不再汙名,並且與時俱進地讓原住民生活文化在劇場藝術中具體呈現。
PAR / 第254期 / 2014年02月號
變奏三:從部落到劇場舞台 找到劇場「原」創 歌聲呼應生活
原住民樂舞很早就登上劇場舞台,但多是把部落的文化風貌原樣搬演,但近幾年的幾個製作如兩廳院的《很久沒有敬我了你》、米靈岸的《儀式米靈岸》與去年原舞者的《Pu’ing.找路》,在劇場中呈現嶄新的藝術創意;原民音樂工作者也將音樂與生活結合,創造當下的新「原歌」,也是另一種表達。
PAR / 第254期 / 2014年02月號
種下美麗的音符 唱出我們自己的歌 「種歌.眾歌」胡德夫音樂會
「種歌.眾歌」將是胡德夫以歌曲呈現人生歷程的一場音樂會,先是搭配絃樂、以民謠藍調歌吟演唱的西洋搖滾經典,重現當年咖啡廳駐唱的時光;接著以「不插電」的形式演唱多首民歌,重回青春飛颺的年代;接著而從自身的血液出發,回溯北上思鄉的少年到如今的白髮蒼蒼……在Matzka樂團的伴奏下,觀眾將和他一同回憶超過五十年的歌唱歲月。
PAR / 第254期 / 2014年02月號
荒漠裡的奇花 中國編舞家陶冶和「陶身體劇場」
成立不過五年的「陶身體劇場」,憑藉著獨特的身體語彙、極簡的美學,闖蕩美國林肯中心、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成為國際舞壇當紅的舞蹈金童。創團編舞家陶冶的作品不講故事、沒有角色,舞台純淨,動作精準凝練,出身現代舞發展相對較緩的中國,「陶身體劇場」可謂荒漠中的一株奇花,這樣的前衛身體美學,竟然就此迸現,快得讓人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