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影后的情人 劇場星光燦爛

茱蒂.丹契、茱麗葉.畢諾許、凱特.布蘭琪、伊莎貝拉.雨蓓、伊蓮.雅各……   她們,是各大影展的影后常勝軍,電影成就早已備受肯定,為何仍鍾情於劇場? 舞台的紮實訓練與經典文本的搬演,如何讓她們在電影裡的演技更加洗練? 前衛劇場、寫實戲劇、甚或舞蹈,不同風格形式的演出,又如何豐厚她們的藝術生命?   以《雙面維若妮卡》、《紅色情深》等片走紅影壇的伊蓮.雅各,近年少有影像代表作。 淡出大銀幕的她,卻持續在劇場耕耘累積,從明星回歸為一位真正的演員。 在雅各與日本青年團導演平田織佐合作的《蛻變》即將登台之際, 本刊帶讀者走進影后的舞台世界,一探她們的表演軌跡。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茱蒂.丹契 八十歲女神 英國劇場的傳奇

你當然認識「007」電影系列裡的M夫人——白色俐落短髮、雙眸犀利穿透——就是在電影中如此逼人的茱蒂.丹契。縱橫影壇拿獎無數,她的一身表演功夫,可是紮紮實實來自劇場——從莎劇、音樂劇,到各式各樣的當代劇本,年逾八十的她,迄今仍活躍於舞台,十月還要在倫敦西區劇院區演出《冬天的故事》裡的寶琳娜,有了她,就是演出的票房保證!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茱麗葉.畢諾許 精挑導演與角色 經典中光芒四射

身為「影后專業戶」,法國女星茱麗葉.畢諾許以一身精湛演技笑傲世界劇壇,多語演出難不倒的她,正是劇場練家子出身,而且時不時就回鍋練功。最近不但與當紅導演如費斯巴赫、凡.霍夫分別合作劇場經典《茱莉小姐》、《安蒂岡妮》,之前還曾與編舞家阿喀郎攜手起舞,樂於接受舞台上的各種挑戰,令人驚嘆她無遠弗屆的表演熱情與功力!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凱特.布蘭琪 語言掌握精準 演誰像誰誰都是她

「戲精」可說是凱特.布蘭琪最貼切的封號,每個角色到她手上,當她把她的靈魂(本質)灌注其中,我們就會相信:是的,她就是伊莉莎白一世,就是凱薩琳.赫本,就是巴布.狄倫!從舞台劇科班鍛鍊出來的功力,讓她用心於處理語言的表達,舞台上她以改變聲音的強度、高低和速度來讓她演出的角色更有能量;而這樣的功夫用到電影上,使她的角色更具真實性。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伊莎蓓拉.雨蓓 專挑難的演 與生俱來的明星

在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藝術氛圍中養成的伊莎貝拉.雨蓓,早在青少年時期就投身演藝事業,不管是電影或舞台她都以閃亮之姿令人驚豔。戲劇學院的背景和新浪潮電影導演的合作,讓伊莎貝拉.雨蓓的表演事業,總是挑戰高難度角色,如《鋼琴教師》中極度壓抑到病態的女主角,而在劇場中,因為她獨具個人特色的演出,導演必須尋求最適合她的角色與表演風格,如羅伯.威爾森的《歐蘭朵》、瓦里科夫斯基《慾望街車》中的女主角白蘭琪等,一次又一次地,讓劇場觀眾為之驚嘆。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伊蓮.雅各 母親、歌手和演員 一派優雅與自在

她是影迷心中永遠的「維若妮卡」,在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的鏡頭下,以靈巧的鄰家女孩氣質、精緻立體的五官和些許神秘的魅力攫獲你心。但這只是她的人生一段,原本就出身於劇場的她,不眷戀大銀幕,現在更享受音樂和劇場的演出,優遊於劇場演員、音樂會的說書人、爵士樂歌手等角色中。這次與日本導演平田織佐合作的《蛻變—人形機器人版》,扮演母親一角,雅各認為,劇本討論的並不是一個變成機器人的男人如何面對他的家庭,而是一個有兒子變成機器人的家庭如何重建。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我們人類,真的和機器人有差別嗎? 日本編導平田織佐 以《蛻變》探討人的存在本質

近年致力於「人形機器人劇場」創作的日本編導平田織佐,二○一三年以《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轟動台北,這次帶來與法國影后伊蓮.雅各等演員合作的《蛻變—人形機器人版》,改編自卡夫卡原著,但不同於原著中家人對異變主角的疏離淡漠,平田的版本溫暖許多,家人試圖去理解和接受眼前這具難以定義的身體,並且思索究竟是什麼讓我們成為「人類」。「我們人類,是無法證明自己與機器人差別的荒誕的存在。」平田如此解釋這個廿一世紀的機器人版本。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成交!表演藝術市場最前線

今年四月,台灣的表藝團隊在廣藝基金會的領軍下,首度參與近年在中國盛行的「演出交易會」。 這種形式宛如拍賣會,賣方現場簡報、表演,感興趣的買方舉牌、交易的面對面模式,讓團隊宛如經歷一場「震撼教育」。 台灣的市場規模小,不論是望向對岸或放眼國際,拓展海外市場絕對是表藝團隊發展的必要生存之道。 然而,團隊該透過何種平台管道,主動出擊?千里馬如何尋找能賞識自己的伯樂? 本刊透過「中國演交會」、「外圍藝術節」、「表演藝術市集」及「藝術經紀制度」四種機制,深入剖析表演藝術市場交易的Know-how。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表演也可是拍賣品!? 中國「演交會」另類初體驗 台灣團隊首度集體參與 正面遭遇中國表藝市場熱潮

近十年在中國演藝市場盛行的「演交會」(演出交易會),隨著演藝交易平台漸趨成熟,甚至出現採取現場表演、拍賣會般的舉牌交易模式。今年四月,台灣十支團隊、十七個節目的代表組團,首度參與由北京道略演藝產業研究中心主辦的「演藝北京」劇目交易會。首度與中國演藝市場直接面對面,讓台灣團隊頗受「衝擊」,面對未來的兩岸合作模式,亦可能有進一步的實現。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國際外圍藝術節 登上世界的跳板 「國家品牌」打知名度 準備好才能迎戰

表演團隊想要讓世界看見,最快速的方式就是參與各種「外圍藝術節」,如法國亞維儂OFF藝術節、英國愛丁堡藝穗節等,但要在同時間成千的節目中被觀眾、評論與媒體看見,卻也是難度頗高的挑戰。台灣團隊近年以集體出擊方式在「亞維儂OFF」打出品牌,也引發他國效尤。整體觀察下,以傳統中見創新、輕裝易行、表演者特色鮮明且穩定度高、文本能促使異國觀眾超越文化隔閡引起共鳴和認同者,最易見其後續在歐陸國家推出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