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現象4:各地場館、藝術節,跨地域連線搶搶滾? 縱橫串連「打群架」 成敗關鍵皆在「人」
這兩年來,不僅可看到地方文化局串聯所舉辦、數量爆棚的藝術節,也可看到場館之間日益緊密的合作網絡,現今台灣表演藝術的運作機制,團體戰不僅是現在進行式,也是未來的趨勢。場館之間的合作,不僅在節目的共製,也在空間的分享運用;而縣市文化局的連線合作,更是造就地方藝術節的蓬勃關鍵。但在藝文資源串聯的過程裡,「人」是其中最大的關鍵,需有願意投注心力的承辦者與主事者,成果才能延續……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現象5:青壯年劇場人殞逝,藝術勞動權益受關注 性質特殊難穩定 期待落實工作權保障
今年有多位正值青壯年、屬於中堅世代的劇場工作者驟然離世,令人悲悼慨嘆之外,也引發藝術工作者的勞動權益討論,因為工作性質特殊,又多是接案性質,低薪、高工時、沒保障幾成常態,也造成人才容易流失、經驗累積傳承不易,久之絕對影響台灣藝術界的整體發展。在今年五月《文化基本法》通過後,其中一點「文化與藝術工作者之生存權及工作權,應予以保障」,終於為藝文工作者的勞權,邁出一步。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現象6:台灣近代史頻入戲,歷史省思帶來什麼? 劇場見證、思辨過往 化創作為當下行動
從去年底至今,可以發現許多以台灣近代史為主題的製作,一方面是與場館、相關機構的補助推動有關,一方面也可看到創作者面對貼近自身不遠的過往,探究省思的企圖心,豐厚了台灣近代/當代史被看見的可能。而創作者也透過不同的表演形式再譯歷史,甚至重梳翻案,或透過各地巡演,讓歷史的思辨隨著演出,觸及更多群眾。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現象7:真實人生編織入戲,素人讓劇場更有料? 既「跨國」也在地 演員與觀眾交織生命故事
以前都說「戲假情真」,意思是劇情雖是虛擬、其中流動的情感為真,但今年的劇場卻因多部大量素人表演者參與的製作,而展現了「戲真情更真」風景。素人演員的真實經驗編織入戲,今年除了有國際性的合作呈現,更多的是在各地方發展、帶有限地創作性質,與地方人文、觀眾互動緊密的製作,也帶起了劇場虛實的擾動、觀演關係的模糊等等思考。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現象8:食物連結土地記憶,藉「吃」探尋人生況味 舞台辦/扮桌正流行 有形無形皆有味
「辦桌」可說是台灣珍貴的民俗文化資產,也是台灣文化的符碼、接地氣的保證,今年表演藝術界不約而同出現了多項與辦桌/飲食主題相關的節目,而且分散全台各地,觀眾透過參與共食,分享了戲劇角色的人生滋味,或只是借用辦桌形式,領略創作者所想傳達的故事與情感。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現象9:跨學科激盪觸發,藝術家企圖翻轉思考 跨域知識為參照 尋索多重整合與辯證可能
在「跨界」已成日常,多元媒介與形式在表演藝術中同台並陳也司空見慣的今日,藝術家的「跨」,卻也跨出新的方向。今年已可見一些創作上借重另一知識領域重新思考創作的轉向,如出身學院體系的馬戲工作者向民俗儀式身體取經學習,舞蹈工作者接觸科學文本以激發創作思考等。可以看出藝術創作也在思考如何消除學科的界線劃分,培養在不同知識領域間比較、分析、整合、全觀的能力,回到知識總體以建構美學方法。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現象10:音樂藝術節蓬勃發展,走向專業與多元 大師名家齊聚分享 年輕學子獲益良多
在國內舉辦國際性音樂活動不是新鮮事,但近年的活動內容卻愈趨多元,朝向更專業、更獨特、因材施教的方向邁進,尤其幕後推手是一群耕耘多年的音樂家,如低音提琴家傅永和的「蘭陽國際低音提琴夏令營」、鋼琴家嚴俊傑的國際性鋼琴藝術節,還有小提琴大師林昭亮的「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他們本著自己的學習歷程與專業經驗,將內容規劃得更為專業,也讓參與的學子獲益匪淺。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林經堯 推動聲響實驗交流 為台灣聲音藝術開展未來
在「C-LAB聲響實驗室」計畫啟動之後,第一屆「C-LAB聲響藝術節」也在十一月底展開。以Diversonics為題,透過展演、工作坊和論壇等不同形式,讓各界體驗不同的聲音表現形式,並且運用科技技術呈現實驗精神。搭配台灣第一座「聲響實驗室」的完工,不但使得一般民眾走入劇場參與藝術,也使專業人士得以擁有實驗基地探索聲音樣貌。從自身優異創作到聲響實驗計畫主持人,林經堯在幕前幕後皆扮演重要角色,功不可沒。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PAR People of the year 周書毅 蟄伏之後華麗展翅 舞蹈旅行走向更遠
今年作為編舞家周書毅蟄伏累積數年後的「復出年」,從移動跨距到創作產量,都極具規模與野心。在密集的作品呈現中,我們看見這位獨立創作者在當前的跨國藝術市場中,積極拓展資源與連結的同時,亦透過長時間駐地進行創作,誠實地面對所處地域的當下現實,令人驚豔。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洪千涵、洪唯堯 顛覆虛實邊界 開放劇場參與
洪千涵與洪唯堯這對相差三歲的姊弟,分別是明日和合製作所與進港浪製作的核心創作者,而這兩個劇團也代表了台灣新生代劇場特有的創作方法與合作模式,開放場域的可能性,也顛覆虛實邊界。今年的聯手創作,將此類型對觀眾參與、劇場空間等「非傳統」展演找到更為成熟與洗鍊的處理與揉合,啟動劇場裡的無限可能,同時也在他們身上看到持續爆發的創作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