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跳脫人類本位 在劇場為地球歷史考古 蘇文琪《人類黑區》
近年來,全球暖化不再是報紙上的標題,其所造成的極端氣候現象,已經在你我的日常中發生,「世界末日」「人類毀滅」的危機感也油然而生,但蘇文琪的《人類黑區》卻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她建立一條尺度極為寬廣,橫越億萬年的時間軸,從遠古重溯地球地質變化,談論地質與生命的演化,用她的話說,是要「在劇場為地球的歷史考古」。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劇場Easy Go 科技+ 藝術共融方程式
劇場是一個以人為核心的場所 當文化平權走進劇場,共融成為日常生活的實踐 以共融精神解開物理與心理的鎖 建構表演藝術領域的平權體系 平權與共融,是目標、是理想、更是現在進行式 藝術擁抱科技,科技來自人性 科技技術的革新與應用,拓展了日常生活的共融場域 開啟藝術共融的方程式,構築了科技時代的藝文生活—— 「雅婷逐字稿」將聲音化作看得見的文字 讓設計師進場,翻轉「易讀本」的傳統想像 另外,讓我們同步交流更多的實務可能: 「國家兩廳院藝術共融工作坊」一同分享共融理念與實踐經驗 「NSO樂齡照護音樂工作坊」則讓大家認識如何讓銀髮族體驗音樂的美好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邁向文化平權之路 通用設計+共融科技=藝術共融方程式
身心障礙者的權益,是從近代才被重視,並從法律面開始設置禁止歧視和差別待遇的法規。我國在二○一四年訂定「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公約中包括身心障礙者生活的各種面向,文化的近用也是其中一環,透過「通用設計」的觀念,許多新科技可以運用於各種文化藝術領域及相關場所,針對人類感官及行為能力,提供友善易用的環境,給予能力的輔助或增強,讓身心障礙者與一般大眾,都更容易親近藝術。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善用∞數位好工具=藝文體驗全方位 藝文生活的科技小工具應用
自從網路數位時代來臨,各種新興科技的日新月異,也讓愛好藝文的人士,多了許多可運用的工具,無論是整合藝文資訊的APP,記錄個人藝文足跡的行事曆,或是閱讀演後評論的訂閱器,整合美術館資訊與導覽功能的APP等,讓藝文體驗可以全方位行進,親近藝術更可行。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Sound shirt ✕ 眼鏡 ✕ 口述影像=體驗表演不Lag 感官科技革新 開展藝術共融之路
隨著時代的演進,追求文化平權的理想目標逐漸成為社會共識,在藝文領域方面,除了表演場館在硬體上有相應的無障礙通道、輪椅席等規劃,現在也出現了新型科技產品如Moverio AR智慧眼鏡、Sound shirt,及「口述影像」的服務,讓有聽覺、視覺障礙的觀眾,也能透過上述的服務,完善感官的體驗,觀賞表演不會Lag!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當代科技 ✕ 藝術文化=AI的溫度 訪「雅婷逐字稿」幕後推手杜奕瑾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執行長杜奕瑾指出,如果沒有藝術文化的蘊含,其實科技產業無法融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他近期開發的AI軟體「雅婷逐字稿」與「雅婷鋼琴師」,即是透過辨識學習,而能融入日常生活運用。而透過深度的學習,「雅婷」也將加入兩廳院,提供各種藝術推廣的無障礙服務。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設計+資訊+美感=易讀Easy-to-read 訪「易讀本」設計計畫主持人陳慕天
二○一三年發起「美感細胞—教科書再造計畫」的陳慕天,在臺北市文化局推動下,與台北市內幾處重要文化場館合作,製作各場館專屬的易讀本,將教育設計的理念帶進易讀領域。透過設計,將複雜資訊或艱澀文字,轉換為容易閱讀理解的內容,讓智能障礙者更能接收到訊息,是易讀本計畫的目的,陳慕天更期待透過娛樂性與故事性的內容,讓智青藉由易讀本與場館互動,讓他們覺得有趣,藉此將文化場館打造成文化遊樂場。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拓展平權理念 共享共融體驗 「國家兩廳院藝術共融工作坊」側記
共融,到底是什麼?或者,該做什麼?文化部與國家兩廳院於七月十一日共同主辦「國家兩廳院藝術共融工作坊」,正可觀察到文化平權的理念運行,並在過去經驗到當下體驗間找到劇場藝術指向未來的更多可能,再回頭去追問「共融」的理念與實踐。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輕鬆自在場」 為所有人打開藝術大門
看演出,可以不正襟危坐,隨時起身走動、自在舒展嗎?國家兩廳院在「藝術共融工作坊」舉辦的同一天晚上,也導入國際間行之有年的「輕鬆自在場」演出,邀請來自瑞典的Ringmasters男生四重奏與台灣的拉縴人男聲合唱團,呈現兩團合作的「從理髮廳走出來的拉縴人」精采片段,以更開放、人性化的場館服務,讓所有人在輕鬆的環境下欣賞表演藝術。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大腦忘記的,讓音樂重新喚起 「NSO樂齡照護音樂工作坊」側記
除了透過各種科技工具促進文化藝術的平權參與,讓藝術與大眾更為親近,藝術家又可如何藉由藝術,進行社會參與呢?由國家交響樂團於七月份辦理的「當我們同在一起Here, We Reconnect—樂齡照護音樂工作坊」,即是讓參與者學習如何透過音樂,參與長者的照護,藉由英國曼徹斯室內樂團的經驗分享,將相關方法引入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