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謝筱玫 提供外在視角 重新審視作品

「對我來說寫評論可以是很主觀、很個人的。每一個人的美學喜好、品味都是依生命經驗慢慢累積的。我就是一個觀眾,把我這個觀眾看戲的感受、想法書寫下來。我很期待看到非常個人化的劇評,好比看完戲寫首詩,也很美麗。」人人都有說話的權力,劇評的沃土,人人都可栽種,謝筱玫如此堅信。

PAR /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英國 不獨尊一家之言 專業評論各自發聲

英國的評論人社團「評論圈」是重要的藝術評論專業網絡,範圍包括舞蹈、戲劇、電影、音樂和視覺藝術。著名劇評發表平台多是全國性的大報,深受讀者重視。然而英國的劇評少有獨尊一家之言的狀況,報紙間的褒貶也不盡相同,常出現不同評論各有所愛的狀況。同時,觀眾在選擇作品購票時,也未必會對評論照單全收。

PAR /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美國 專業評論式微 網路互動及時又熱絡

由於美國報紙媒體萎縮,專業的表演評論家失去發表舞台,對作品「一言定生死」的時代已不復存在。但因網路及社群媒體的興起,評論卻是愈來愈多且愈來愈快。原本報紙的專業評論逐漸被藝術公關所取代,這樣的評論生態,未來會怎樣發展,誰也不能預見。演出、評論、觀眾的關係,還在繼續改變中。

PAR /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德國 犀利且獨立 自主評論的文化風景

德國的表演評論常見於報紙、雜誌、電視,評論家書寫時,不顧私交,砲火猛烈,報紙也全刊,足見評論者擁有文字獨立性,只要言有據評以理,字字都是銳利刀鋒,無須因人情包袱或商業公關而有所妥協。理性嗆聲是辯證,負評論述非毒舌,劇場人跟評論界都能持續自由創作,直接受惠者,就是觀眾。

PAR /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法國 藝術風氣興盛 評論百花齊放

巴黎每天幾乎有兩百場的表演藝術活動,因此評論相當興盛。《世界報》、《費加洛報》和《解放報》三大報資深記者的評論總是動見觀瞻,深具分量。豐富且專業的網路劇評,精采又有深度。最有溫度的劇評區,便是劇院附近的咖啡館。看完演出後到此喝杯咖啡互相交換心得,便成為最具互動性的劇評活動,無形之中,整體的看戲素質也逐漸提升。

PAR / 第256期 / 2014年04月號

全球零時差 莎士比亞生日快樂 Shakespeare 450th Anniversary

不需要以莎士比亞四百五十歲生日為名義,世界劇壇無時無刻都在研究莎劇、討論莎劇、搬演莎劇。 這位在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在位時,開始平步青雲的劇作家,他個人的戲劇事業與英國的黃金盛世交相輝映。 他所留下的卅八部劇作,至今已經有九十多種語言的譯本,遍及全球的影響力,令所有的文學家望塵莫及。 在英國,兼具古典與創新的莎劇詮釋,再加上影視明星加持,熱潮四百年來歷演不衰。 在德國,每年莎劇的搬演數量,遠遠超過英國本地,聲稱莎翁「是他們的」,比英國人還瘋莎劇。 在法國,著重舞台視覺的導演手法,讓莎劇改編脫離文學範疇,表現出當代劇場多元的可能性。 在美國,不論商業製作或是業餘劇團,莎劇都是熱門題材,研究莎劇更是所有演員的入門功課。 在台灣,從現代劇場到傳統戲曲,從在地移植到拼貼解構,莎劇成了跨文化劇場最佳的挪借素材。 四百五十年後,為什麼仍舊是莎士比亞?如果你的心中仍然困惑,或者你跟莎士比亞還不太熟,就從現在開始,感受莎劇的迷人之處吧!

PAR / 第256期 / 2014年04月號

八個問題,揭露你不知道的莎士比亞!

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影響力遍及全球,令人望塵莫及。全球各地總有許多國家每年搬演他的作品。即使莎士比亞在戲劇界及文學界的分量如此之重,但是關於他的流言八卦也從沒停止──歷史上真的有莎士比亞這個人嗎?他是同性戀嗎?他有抽大麻?透過以下八個問題,從另一個有趣角度來認識莎士比亞。

PAR / 第256期 / 2014年04月號

他們不再忠於莎士比亞 但更愛莎士比亞 略談千禧年後的莎劇演出

莎劇一直是全球劇場不退流行的主題,各種創意、新奇的詮釋觀點,讓人們見識到莎劇的各種可能。莎士比亞已經不是由這個劇作家與劇本所構成的,而是在四百五十年的傳播與接受史上,莎士比亞已經演化成一個生態系,各種角色、情節、主題或對白之間互相交配繁殖,然後形成一顆莎士比亞星球。

PAR / 第256期 / 2014年04月號

英國 莎劇故鄉熱潮不衰 創新手法展現新局

作為莎士比亞的故鄉,英國隨處可見莎士比亞戲劇風景,打開各場地節目單,每週總有地方正在演出莎士比亞,或喜或悲隨君挑選。四百多年來莎劇並非一成不變,不斷追求創新下,從場景角色設定、融入當代議題、電影電視明星加持,在在帶給觀眾全新的觀賞體驗。

PAR / 第256期 / 2014年04月號

德國 從「德國是哈姆雷特」 到「莎士比亞是德國的」

在廿一世紀的今天,德國人依舊在莎劇人物中不斷地看到自己,或藉此重新定義自己,從一絲不苟的忠實演繹,到肆意地解構莎翁,或拿他當幌子的舞台創作,一應俱全。莎士比亞是一座工廠,而哈姆雷特是這座工廠裡的一部機器,它把大家全攪和了進去。只是,莎士比亞工廠不再局限於德國,而早已擴張為無遠弗屆的跨國文化產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