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話題
PAR /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紐約:卡內基廳「古今迴響」 呈現中國音樂今昔風貌
卡內基音樂廳在十月底十一月初,舉辦「古今迴響:歡慶中國文化」藝術節,三周內四十多個節目,有音樂會、舞蹈、演講、展覽,呈現中國音樂的傳統和現代風貌。
PAR /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中國與德國 兩地劇人交流「新戲劇藝術」
由歌德學院北京分院、杜塞朵夫劇院主辦的「新戲劇藝術:中國/德國」,旨在通過比較、討論戲劇的不同創作方式和工作環境,增進兩國戲劇工作者的了解,期望建立長久的合作交流平台。活動分別於中德兩國進行,今年三月在杜塞朵夫劇院揭開序幕,中國劇作家到訪德國;而十月則移師北京,德國劇作家應邀到中國交流。兩國劇作家的作品被翻譯成兩地語言,並以情景朗讀的形式呈現。
PAR / 第202期 / 2009年10月號
實踐理論的舞動實驗場域
維也納Impulstanz舞蹈節於一九八四年由巴西的舞者伊斯麥爾.艾佛與其經紀人卡爾.羅森柏格創立,從內容僅有舞蹈課程,到加入舞碼展演,迄今已是全歐洲規模最大的舞蹈節。在為期一個月的演出節目中,今年安排了由卅九個團體推出四十七齣作品的九十五場表演,觀眾共二萬四千人次。包括當代歐美大師如季里安、崔莎.布朗、楊.法布爾、瑪姬.瑪漢等人的作品,都在此演出。
PAR /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歐洲「影像時代」藝術節 展現表演藝術「新主角」
由德、法合資的公共電視台ARTE,與巴黎郊區的「灌木叢農場」文化園區(La Ferme du Buisson)合辦的歐洲「影像時代」藝術節,已於十月初開始起跑。這個以新興藝術媒材「影像」,運用在戲劇、舞蹈、馬戲、行動藝術、電影、錄像、裝置…等跨類型的藝術節,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內容五彩繽紛,打破了我們對於藝術類型的傳統分類。
PAR /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Longplayer”音樂計畫 打造千年永續的聲音
“Longplayer”是由英國專門委任藝術家進行大型創作計畫的機構Artangel所委託創作的計畫,由音樂家法能(Jem Finer)作曲。這項計畫最初是在一九九九年午夜跨越至千禧年時所啟動,將從兩千年持續不間斷到二九九九年的最後一秒,是名符其實的Longplayer。
PAR /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公園河灘劇場《四川好人》 批判直接以饗新世代
位於東柏林的「公園河灘劇場」(Theater an der Parkaue),是柏林最著名的兒童劇場,十月份演出布萊希特的名劇《四川好人》,由知名劇場女演員Franziska Ritter飾演沈德一角,大受歡迎。其實這齣製作的劇場語彙非常成熟,並不刻意為了青少年觀眾而有任何藝術妥協,導演在處理善惡對立、社會抗爭等議題毫不手軟,青少年觀眾看到的不是美化修飾過的《四川好人》,而是直指著他們鼻子質問的劇場經驗。
PAR / 第202期 / 2009年10月號
為你的身與心開一扇新的窗
第二十六屆的維也納Impulstanz舞蹈節以“Ready to move to the city?”為主要廣告標語之一。我們從抵達奧地利機場的一刻起,便可感受到舞蹈節的熱情呼喚。維也納城從機場、地鐵、電車、巴士站與博物館外牆,到處都可看到舞蹈節的大幅海報,並配上維也納街景中跳舞的人為影像內容,令人深刻感受到舞蹈節想要創造人人都歡迎前來享受舞蹈的氛圍。
PAR /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劇場裡跑馬拉松 考驗觀眾耐力
如果在紐約劇場裡被問:「你有沒有試過馬拉松?」可別以為他指的是小馬哥最喜歡的運動。這指的是在劇場裡坐一天,連續八九個小時觀賞一個節目。這種馬拉松的看表演方式,已經成了紐約劇場的時尚,對表演者和觀眾,都是一種體力耐力意志力的終極挑戰,如果過了關,更彷彿贏得獎牌。
PAR /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勒帕吉《配音》 史詩未滿的聽覺與視覺饗宴
擅長製造劇場幻象的魁北克鬼才導演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於二○○二年開始構思一齣挑戰「聲音」的劇場作品《配音》Lipsynch。從兩年前開始在世界各地巡迴試演後,終於醞釀成一齣長達八個半小時的故事,並在今年十月上旬登陸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展開一場話題性十足的劇場馬拉松。
PAR /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莎夏.瓦茲 再度以肢體與建築對話 《新博物館對話09》 舞動博物館的歷史
在二戰中受創嚴重的柏林重要文化地標——博物館島,從一九九○年起展開為期十五年的修復計畫,其中的「新博物館」在今年三月終於重新開幕,該館邀來柏林知名的編舞家莎夏.瓦茲,為這個歷史性的建築激發新想法,用不同美學、角度來發揮這個空間。於是瓦茲編作了《新博物館對話09》一舞,集結七十位舞者、音樂家、歌者,帶著一千名觀眾遊走博物館空間,藉舞蹈肢體尋索博物館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