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
第171期 / 2007年03月號
歌德的「浮士德」與眾音樂家們(三之二) 梅菲斯特的本質
歌德《浮士德》中的梅菲斯特,到底指的是什麼?該怎樣用音樂表達? 在歌德《浮士德》原著當中,梅菲斯特的含意是「永遠否定的精靈」。 ...
第164期 / 2006年08月號
西邊來的男人
七年前德國文化部決定把柏林劇院讓三位新銳出來執掌,今年卅八歲的歐斯特麥耶是其中一位,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位。 他在西邊長大,從小在軍人家庭是個平凡小孩,他哥哥是演員,他們喜歡玩傀儡戲,他從小經營...
第165期 / 2006年09月號
上一代的那種眼神,沒機會演了……
談起他們自己,眼神又亮了起來——就是他們那種人的眼神,一個經過了大時代的生離死別,多災多難的動盪環境裡,才有的一種「情緒記憶」的眼神。如今雖然時光已舊,但是在我心裡記憶猶新...
第168期 / 2006年12月號
回到台北
這個城市以柔情呼喚我。我從來不曾像現在如此感受到那樣的情感。城市依然如故,像一個醜陋的情人,不知如何裝扮自己,總是被人蜚短流長,但是這個城市以溫柔的眼神看我。我並非異鄉人,我也不會在這城裡感覺自己...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那些年,娜拉是怎麼活過來的?
葛茲與許多偉大的作家一樣,都是無可救藥的偷窺狂,《點歌時間》的誕生也是出於偷窺欲及幻想。他關懷女性和中下階級人物是出自真心,而非他的社會屬性,幾乎有布萊希特的高度,只不過他沒有布氏那麼有名,他也有...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鼓掌人的藝術
只有高明的鼓掌人才知道,在什麼時候該大叫bravo,什麼時候該連續呼叫,如果呼叫和鼓掌的時間點不巧妙的話,明眼的觀眾馬上會看出破綻。還有,鼓掌人如此精通歌劇,不但對歌唱家的好壞看得清楚,也知道他們...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打綁腿的中國軍vs.帶刺刀的日本軍 他們,其實都不想戰死沙場
一晚上的仗,就只有這幾個人在打,其他的幾十口子,全都趴在掩體後面,不讓他動,就一點都不可以動,免得礙事。對方一個營的日軍擦完槍,抹完了刀在「閉目養神」,似乎已經感覺到橋對岸的支那軍,缺乏裝備、缺乏...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好想借他們的「史」,成為自己的「歷」
常楓常爸爸,孫越孫大哥,在表演領域裡,早就經驗豐富,弓馬嫻熟。他們的做人處世,又聰又明,對世俗的認知和寬容力,我根本無能揣測。我想多拜望一下他們的基本願望,是想去細細地聆聽他們的沉靜,從而得知當年...
第165期 / 2006年09月號
微笑高棉小孩
他們翻越水上的船隻結伴而來。有些茫然地看著我們這些闖入的遊客。我按下相機快門時最年幼的小孩突然舉了個勝利的手勢,然後,伸手乞討。我讀到她唇間吐出的英文字彙:Pen。 ...
第168期 / 2006年12月號
打綁腿的中國軍vs.帶刺刀的日本軍(下) 戰場上,不是每一個傷口都值得驕傲
橋的兩邊,靜了十幾分鐘,日軍又從夜幕中嘶嚎著衝過來,這一次是零散開來,衝得更快,衝到一定距離,中國軍依舊機槍點放,日軍又死了一片,迅速地退回對岸。那一個晚上,就沒有再攻了。其實,日軍聽到中國軍隊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