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253期 / 幕後群像
把一件事情做到在行,就是藝術家 藝術行政洪凱西
「藝術行政」這四個字,大概是近五年,因為文創產業的瞬間發達,即便不是名列關鍵字排行榜裡,也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可就算是對圈內人,面對這些大部分只出現在節目冊演職人員名單的名字,不進場的黑衣人(劇場技術crew的簡稱),到底藝術行政在做些什麼,也仍然模糊得很難解釋。但從洪凱西的身上,可以看見的,不只是這一代中堅藝術行政的自我養成之路,或許能明確一些藝術行政的定位與未來可能的方向。
PAR / 第253期 / 藝@展覽
杉本博司 提煉記憶的永恆
在台灣頗具知名度的日本攝影大師杉本博司,近期舉辦在台首次個展「時光.淬鍊.影像」,展出一九七○年代成名以來的代表作約五十餘件,包含「透視畫館」、「劇場」、「觀念之形」、「服飾雕刻」與「充電場」等系列。在杉本建構的極簡世界裡,光線與時間被濃縮成詩意的觀念影像,呈現人類記憶的深層,探尋人與世界的連結。
PAR / 第253期 / 藝@電影
道地台味創意 陪你過新年
今年的農曆過年落在一月底,台灣電影延續著往年的好氣勢,也在一月端出了熱鬧的賀歲片,同時為弱勢發聲的紀錄片也沒有缺席,共構開啟了二○一四年的台灣電影。
PAR / 第253期 / 藝@書
皇室支持的歌劇院—西班牙馬德里皇家劇院 《到全球戲劇院去旅行Ⅰ》書摘
坐落於馬德里市中心的馬德里皇家劇院(Teatro Real de Madrid),隔著東方廣場(Plaza de Oriente)與馬德里皇宮(Palacio Real de Madrid)對望,連同緊鄰的伊莎貝拉二世廣場(Plaza de IsabelⅡ,俗稱歌劇院廣場),以及頗具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特色的舊城區,共同建構了馬德里市中心最具特色的建築群。
PAR / 第253期 / 藝@書
詩背後清晰的註解
劇場影像設計師周東彥與編舞家周書毅合作的《空的記憶》,在演出之後,交出了一本實體記錄書,透過影像與文字,將創作過程中的問題,回覆解答。如果對周東彥而言,《空的記憶》是「一首不小心寫大了的詩」,那麼,或許這本劇場書就是詩背後清晰的註解。
PAR / 第253期 / 藝@CD
留住靈光乍現的那一刻
都說音樂是時間的藝術,當最後的音符在空中消散後,舞台上就什麼也沒有留下。然而在音樂類型中,比「稍縱即逝」更短暫的,非即興莫屬了。若將一般音樂演奏比喻為舞蹈,那麼即興演奏的舞蹈場所,就像是在鋼索上。在演奏的同時又即時創作,雖然在舞台上處處是危機,卻也常激發出潛在的能量。
PAR / 第252期 / 藝文人生
你不能只愛錢
重看《大亨小傳》,我非常喜歡巴茲.魯曼的詮釋。我看出小時候看小說及舊版電影沒看出的重點,《大亨小傳》不只是在講述一段無望之愛,其實是在說一個黃金時代中道德淪喪的故事。而無論是過去或現在,富者恆富,這是金錢社會的潛規則,而每一個社會都一樣不平等,金錢就是階級。
PAR / 第252期 / 劇場快門
登台前
地點:國家戲劇院後台 時間:二○一三年三月七日
PAR / 第252期 / 這樣過日子
四個熱血男孩 帶著鋼琴去旅行
最近在「flying V群眾募資平台」上出現了一個專案,標題是「帶著鋼琴去旅行 X 無盡熱血音樂環島計畫」。這是四個橫跨七年級前後段,熱愛音樂的大男生成宗翰、盧易之、蔡曜宇、簡子毅,他們相遇後觸發的夢想計畫。 年輕人談夢想,聽起來總似輕狂不切實際,但他們在募資前已完成此計畫的東部行,出發時間點是在四個人相繼退伍後的三個月內。或許沒考慮周全,或許細節不盡完善,資金也不足,就連計畫能申請補助的管道都還弄不清楚。不過要談行動力,毫無類似經驗的他們一頭栽進計畫之中,在超乎想像的短時間內身體力行,無疑是行動力十足。 採訪當天是他們固定週末早上的排練時間,約在製作人成宗翰的家,也是他們平時的排練地點。一抵達,旅行的要角之一——兩千三百c.c.重型機車“Alice”停在樓下好好地在那率先迎賓。他們為每一台旅行用交通工具取上名字,重型機車、器材車、補給車,都是他們充滿生命力的夥伴。
PAR / 第252期 / 藝@展覽
「後人類」時代 你想要什麼?
一九八八年,史蒂夫.妮可思(Steve Nichols)發表《後人類宣言》Post-human Manifesto一書,儘管學術界和藝術界對於「後人類」的定義不一,但是這個詞彙已普遍運用在形容當代社會分歧、複雜的生命經驗與身分認同。陳明惠策展的「後人類慾望」匯集英、澳、德、日、韓、芬蘭、挪威與台灣等廿五組藝術家的六十件作品,分別從複製人、跨性人、改造人等三個面向,詮釋「後人類」這項文化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