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舞者《Maataw.浮島》 反思資本產業衝擊當地傳統文化
原舞者即將登場的樂舞劇《Maataw.浮島》,眼光轉向代表海洋文化典範的蘭嶼,以「海洋」與「島嶼」的共生關係為核心命題逐步開展,探索身為海洋民族的美麗與哀愁。
原住民族樂舞劇《Maataw.浮島》
1/22-23 19:30 1/24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3-8642290
原舞者即將登場的樂舞劇《Maataw.浮島》,眼光轉向代表海洋文化典範的蘭嶼,以「海洋」與「島嶼」的共生關係為核心命題逐步開展,轉化蘭嶼人的神話、歌謠、舞蹈、造型藝術並融合於舞台,探索身為海洋民族的美麗與哀愁,反映現代處境。
歷時一年半製作的《Maataw.浮島》,由阿美族新秀導演陳彥斌操刀,以蘭嶼傳統歌謠為基礎,結合現代劇場肢體律動,探討蘭嶼人長期以來經歷的各種議題,以及傳統與現代衝突,呈現音樂與視覺的美麗結合。
創作前,陳彥斌花了很長時間做田野調查,期間遇到許多困難,「去蘭嶼之前,我必須忘記自己是在都市長大求學的阿美族身分,才能進入蘭嶼人的生活文化。」他覺得唯有如此,編創作品過程的接受度更為寬廣。
當時,陳彥斌去找雅美族歌謠與文化指導郭健平,只是短短介紹一分鐘,卻換來了卅分鐘的叨念:「你這外人,憑什麼用你們的觀點詮釋蘭嶼?」他回想,太多外來者都做同樣的事,於是捫心自問:「文化的根源是什麼?」
陳彥斌說,劇場是可以很現代,但精神卻可以傳統。做戲劇,找到一個有趣的點,可以無限擴張、小題大做;做舞蹈,找到一個動力,再來放故事、放畫面。然而,當代原住民族樂舞展演都會遇到一個問題,文化有沒有被保留不知道,有沒有藝術性的成就也無法確定,只能固定好一邊,另一邊則必須依百分比例放棄,「原民歌舞和儀式都不是給展演用的,它是對人、天、地,以及當下做那件事的人懷抱敬畏感激的心情。」
《Maataw.浮島》如同是蘭嶼人傳統祭儀的「縮時表演」,一年四季發生的事件都要在兩個小時內完成,對劇場創作是極大的挑戰,但是,劇場就是什麼都要被看到,「藝術性成就在於轉換的原創精神是什麼?集體性、動能、身體跟環境互動,或是達悟族沉穩內斂、剛毅堅強的內斂性格?」陳彥斌每做一點創作進度就要回頭看是否觸碰族人的禁忌。
藝術創作有一定的關懷程度和眼界,以及新認知載體,但文化重要?還是劇場專業重要?陳彥斌說,這不能平衡,「劇場是連動性,每個cue都鎖在全部演員身上;文化是人情和命脈,如果不這樣做會不敬。」他只能不斷地溝通協調,與演員間彼此拉扯的問題才能暫時解決。
劇情的安排上,是以蘭嶼人傳統祭儀時序為安排,分別為「招魚」、「舂米」、「歌會」,並以「憤抗」作為結尾。陳彥斌提到,觀光客現在進到蘭嶼,干擾了原本的寧靜,蘭嶼人一直在容忍。可是,資本主義侵入,傳統逐漸凋零,「便利商店開張,居民很容易買到東西,小孩兒拿到科學麵比飛魚還開心。」
陳彥斌認為,觀光產業發展不見得一定會破壞當地文化,他希望觀眾欣賞完此作後,能夠帶著不一樣的眼光再去蘭嶼旅遊,「你可以跨出一大步,多跟當地人說話,多花時間了解,珍惜他們的一切。」
《Maataw.浮島》除了在台北國家戲劇院進行三場演出,也將巡迴台南、花蓮、屏東、蘭嶼及桃園等地。
【欲知更多詳情,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6年1月號「編輯精選」〈浮沉於現代化浪潮 我們牽起手反抗 原舞者《Maataw.浮島》〉;免費下載《PAR表演藝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