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2020年7月,一支《天鵝湖浴室芭蕾》(Swan Lake Bath Ballet)影片在YouTube瘋傳,這是英國編舞家貝克(Corey Baker)受委託製作,他坐鎮在家透過手機視訊指揮調度,再由來自世界各地27位芭蕾舞者自行運用羽毛、蠟燭、蓮蓬頭、游泳圈等道具,各自在家中浴缸裡進行拍攝,並完成這支逸趣橫生的《天鵝湖》。

不只他們,拜數位工具之賜,當疫情讓全世界按下暫停鍵,劇場幾度經歷停擺又重啟,失去實體舞台的創作者們,被迫得快速學習網路介面、舞台轉換,創造出大量的雲端創作。嶄新的科技篇章,注定在這兩年的表演藝術史寫下關鍵一筆。

歲末年終,12月回顧專刊特此以「未來,線上見」命題,留下2020-2021表演藝術數位轉型的書寫。我們也邀請藝評家、製作人、策展人及創作者從線上創作、國際交流、線上藝術節、乃至線上教學等面向,分享他們的近身觀察——當表演藝術創作大量借助數位工具,是否因此激發出具前瞻性的線上創作?又是否激發出新型態的身體操演?

後疫情時代,當數據與參數成為人們演算與再造的基礎。新媒體藝評人邱誌勇透過他對智慧學習的了解,分析現階段AI發展如何透過學習擴張人類身體的極限。資深藝文工作者洪凱西則分享她所知道的NFT跨界應用,邀請劇場圈的朋友一起來腦力激盪。當Zoom、Google Meet、Gather Town等線上視訊會議軟體,乃至線上藝術節、線上展演平台如雨後春筍般竄出,引進雲劇場到台灣的吳維緯,則以自身經驗,分享平台如何讓創作者在線上視窗裡繼續造夢。

有了如手機、iPad 等移動載具,線上隨時隨地都能成為現實世界的擴增,且看編舞家蘇威嘉、策展人蔡宏賢及評論人王柏偉三位,從《看見你的自由步》聊到近期如《reCONNECT》、《14》、《神不在的小鎮》等作品,談數位工具形同催化劑般地消融虛實的界線,遠端、即時、共同、在場等詞彙也因此有了新解。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全世界封城最久的墨爾本、卯足全力進行線上國際交流的日本、及早先就發展出數位轉型輔導機制的英國,封城期間都從中摸索出數位文化政策的發展方向,相信足以作為防疫模範生台灣的前車之鑑。

當我們不斷叩問科技之於表演藝術的意義,也別忘了,線上策略終究只是表演舞台的擴展,我們還是離不開群體生活的本能。儘管這世界仍舊混沌不明,想像力就像一道曙光,引領我們勾勒未來的樣貌,創造無盡的敘事想像,相信終究能戰勝幽暗,迎向向光的未來。

《PAR表演藝術》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PAR表演藝術》雜誌 ▪ 343期 / 2021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