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藝見/新銳藝評 | 戲劇

時代,不再幫《嬉戲》背書

《嬉戲》編劇在劇中呈現一段以自己作為的嘲諷的角色,多有男性對於性暗示的期待,夾帶台灣編劇者常見的無奈。 (許斌 攝)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可惜的是整齣戲的背負過重的時代感,七年後的今天看來,帶給觀眾的是一場場或一幕幕的「回憶」,過去的議題在人事已非、物換星移後,我們還想或還能關心多少?還能引領出多少對議題的共鳴或共感?正在進入劇場的八年級生,能體會的大多是「嬉」,而「戲」要帶給人的省思、教育或希望被看見的意義,已讓時代的巨輪碾除殆盡,可惜了一場精采的時空。

 創作社《嬉戲:Who-Ga-Sha-Ga》

10/7  台北 華山文化創意園區烏梅酒廠

《PAR表演藝術》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PAR表演藝術》雜誌 ▪ 227期 / 2011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