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上場
PAR / 第158期 / 2006年02月號
法國導演,兩岸演員 《敲天堂之門》用契訶夫辯證台灣認同
培松地認為契訶夫的台詞很多都是關於過去的記憶,要準備走向新未來的當下,即使放在今日,仍然擲地有聲發人深省。他請演員從《櫻桃園》、《凡尼亞舅舅》、《海鷗》、《三姊妹》等劇本各自選出台詞,再從選出的台詞去組織起整齣戲的輪廓,在台灣歷史很微妙的時間點排練這個戲,訴說著生活中關於愛、關於身分認同、關於歸屬、關於未來。
PAR /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非關契訶夫 攸關女同志 徐堰鈴的《三姊妹》 鬍子小姐來挑釁
台灣劇場界實力派演員徐堰鈴跨行當導演,繼二○○四年顛覆《梁祝》故事中扮裝意象的處女作《踏青去》後,新作《三姊妹》再度挪借《白蛇傳》的三角戀,講述一對女同志戀人之間出現第三者後,三「姊妹」之間錯綜複雜的情感關係糾葛。
PAR / 第159期 / 2006年03月號
美國音樂劇教父史蒂芬.桑坦的童話變奏曲 七年級導演林家億 原汁呈現《拜訪森林》
就讀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五年級的導演林家億,砸下數百萬,購買百老匯的演出版權,打造全版英文音樂劇、美國音樂劇教父史蒂芬.桑坦的名作《拜訪森林》。林家億認為該劇運用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用現實社會的態度去檢視看待童話裡原本綺麗的世界,讓大家在捧腹大笑之後也能去反思許多問題。
PAR / 第163期 / 2006年07月號
2006年國際小劇場藝術節 人‧偶‧嘉年華 撞擊「操控美學」
「偶」的創意運用已經成為新的小劇場美學風潮,今年在牯嶺街舉辦的「2006年國際小劇場藝術節」就以「偶」為主題,邀請來自美、德、英、台的六個表演團隊,展開長達一整月的「人偶嘉年華會」活動,以演出、教學工作坊、展覽活動,多方面談討人偶之間的「操控」關係。
PAR / 第162期 / 2006年06月號
遼闊如大地的吟唱 蒙古女歌手烏仁娜 用音樂穿透人心
音域寬廣的烏仁娜,特有的「雙喉音」演唱技巧,上下可跨四個八度,聲音表情之豐富,有時柔美如月光輕灑,有時卻如草原沙暴似地動人心魄。捷克樂評Petr Doruzta說:「她的音樂有如神話般解除你的防衛,帶你進入純真自然的境界;她的聲音,幻化游移在薩克斯風聲與女巫嘶吼聲之間,令人嘆為觀止。」
PAR /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八十二歲俄國絃樂巨擘巴夏 原味呈現俄式風采
俄國指揮家魯道夫‧巴夏的名字代表了將管絃樂團的聲音迅速雕琢,以作曲家的想法為原則,清澈、明確地忠實呈現作曲家意圖,這個特質除了與二十世紀中後期俄羅斯音樂家的訓練相同,更可說來自他的老師、作曲家蕭斯塔可維奇的深厚影響。
PAR / 第160期 / 2006年04月號
莫札特 讓他們「琴逢笛手」! 長笛大師葛拉夫、小提琴名家胡乃元 南台灣首度同台
世界三大長笛大師之一的葛拉夫與旅美小提琴家胡乃元首度同台,以莫札特的小提琴和長笛協奏曲,為大師慶生。不約而同,葛拉夫和胡乃元對莫札特都有深刻情感。
PAR / 第163期 / 2006年07月號
乘坐列車與詩 回尋記憶深處 《去過的過去》探討渴望又疏離的親子關係
集編導於一身的該團藝術總監林胤瑋說,這齣戲要從「迷詩的女兒」追尋「迷失的父親」關係中,來刻劃一般人心中說不出的渴望及疑慮,父親嚴肅表情下柔軟的心,女兒企盼卻又逃避親情擁抱,正是現今親子關係的寫照與問題。
PAR / 第159期 / 2006年03月號
七字調的東方魅影再現,鍾耀光作曲、萬芳跨界演出 《梨園天神—桂郎君》敷演若即若離人神戀
唐美雲歌仔戲團八年前的創團作《梨園天神》,取材自勒胡小說《歌劇魅影》,讓魅影首度開口唱七字調。今年該戲全新翻製,以《梨園天神—桂郎君》之名重登舞台,雖然架構不離原劇,但編劇施如芳在構思時,卻是從屈原〈九歌〉中那種纏綿的神人之戀切入,她認為「那種若即若離的美感和神人關係,才是屬於東方的。」
PAR /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嚐嚐古早味 之一 禁戲=匪戲?! 如今百無禁忌 國光京劇團搬演遊走尺度邊緣的老戲
「匪」這個五年級熟悉的關鍵字,在兩岸開放之後,早就褪至生活記憶底層,國光劇團最近的一檔公演從禁忌下手,翻開歷史重搬「禁戲」,推出連三天「禁戲大匯演」,當年台大中文系學生,熱愛京劇的王安祈,而今成為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說:在時局紛亂的今日重現禁忌,「不是要挑起激情對立,而是還原藝術純粹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