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上場

PAR /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集結十五年的樂舞採集精華 原舞者告別台北 《拾舞》洋溢戲味

原舞者將於二○○七年一月搬離台北現址,進駐花蓮壽豐鄉池南村,汲取原鄉養分,重新定位出發。這次道別,他們為了突顯社會體質、部落文化、舞團舞者步履情緒的轉變,《拾舞》整合劇場形式與祭儀樂舞,加入影像、文字、說書、吟唱、配樂等元素,讓老中青少四代活力在舞台上交融爆發。

PAR /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走過二十年 樊潔兮創發「舞想」風格 在坐臥中律動,在爆發中留白

探索舞蹈二十年,編舞家樊潔兮把她融合小乘佛教舞蹈、日本能樂,及西方芭蕾舞與現代舞技巧的新風格命名為「舞想」,以獨特的S型腰身、變幻靈動的手勢、風姿內蘊的眼神表情為特色,舞者既如虔敬的獻舞門徒,又如開發身體的實驗家。

PAR / 第168期 / 2006年12月號

用那卡西歌聲 唱出布萊希特的革命精神 差事劇團十年 《敗金歌劇》戲謔台灣亂象

在這個價值混亂、道德淪陷,「有料可爆、有利可圖」的時代,布萊希特的劇作《三便士歌劇》啟發了鍾喬,延伸出諷喻金錢社會、政治貪腐的《敗金歌劇》。本劇以喧騰一時的「高捷事件」為本,特別請來音樂人鄭捷任及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擔任歌曲創作,以濃厚台式曲風,唱出布萊希特的革命理想。

PAR / 第169期 / 2007年01月號

不變的金士傑,永恆的愛情神話 二十年後,相約《明天我們空中再見》

時隔二十年,金士傑的《明天我們空中再見》重新搬上舞台,這是一齣以一個太陽和月亮永不相見的神話,講述一段以希望告終的遺憾愛情的戲。

PAR /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轉軸撥弦就是舞蹈 林懷民讓南管回歸純粹 王心心獨抒《琵琶行》的悵然之情

林懷民卻欲藉由此作舒展《琵琶行》字裡行間飄渺卻又絕對的存在感,並重新定義舞蹈。經過林懷民提點,王心心悟到:「我的坐,就是動作;我彈琵琶的揮手、擺肘,就是動作;我的開口與抬頭,就是動作。」

PAR / 第168期 / 2006年12月號

林秀偉「新母性」 延展世界之愛 太古踏舞團《五色羅盤II》

一九九○年,林秀偉經歷懷孕的水腫、發脹與高溫後產下一女,三個月後以新的母性身體挑戰獨舞《五色羅盤》;十六年後的《五色羅盤Ⅱ》,林秀偉交棒給年輕舞者王若湄擔綱,不同的是,林秀偉標舉出「新母性」:「《五色羅盤》是母親孕育生命的歷程,如今,是超越局限、擴大範圍的愛。」

PAR /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從歷史到京劇舞台的《胡雪巖》 紅頂商人 繁華.夢.盡

京劇《胡雪巖》是一部以昔喻今的政商勾連啟示錄。編劇劉慧芬和首度跨刀傳統戲曲的現代劇場導演汪其楣,企圖在同一個舞台上展現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空間,讓觀眾在畫面對照或流轉中,毫無隔閡地瞭解左宗棠和李鴻章的互相爭鬥算計,還有胡雪巖的商業王國。

PAR / 第169期 / 2007年01月號

「第一家庭」犯錯,古今皆然? 國光劇團封箱戲,「戲裡帝王家」諷時政

國光劇團今年歲末封箱戲以「戲裡帝王家」為主題,搬演第一家庭形形色色,戲裡從皇帝囚禁儒生、錯殺功臣、皇孫殺人、到駙馬重婚,犯錯指數不一。看戲可以鑑古知今,這正是最好的證明。

PAR / 第168期 / 2006年12月號

歡唱101年 NSO跨年輕歌劇 雷哈爾《風流寡婦》 帶來「一夜風流」

《風流寡婦》從首演起,至雷哈爾去世止,四十三年間總共上演超過三十萬次,並被拍成多個電影版本;其受歡迎的原因除了有趣的劇本以外,雷哈爾以快活動聽的歌曲貫穿全劇,也是吸引觀眾的主因。

PAR /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南台灣姑娘「硬」起來,反戰精神笑給你知 台灣百年砲管vs.希臘千年喜劇

古希臘劇作家亞里斯多芬尼茲以女性為主角、以反戰為題材的希臘喜劇《利西翠妲》,將在台南人劇團導演呂柏伸的改造下,成為在台南億載金城古蹟前演出的台語俚俗版。呂柏伸這回不以劇中人物的對白押韻為重,觀眾將會看到火辣的鋼管舞女郎艷舞、床上的枕頭仗,連鄉土味十足的「去了了」哭調也被搬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