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上場
PAR /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綠光劇團《當妳轉身之後》 以戲劇直視生死 吳念真的「第一次」!
繼《八月,在我家》之後,吳念真、吳定謙父子再度聯手,改編搬演普立茲獎劇作《當妳轉身之後》,原劇以一位罹患癌症的女教授為主角,探討死亡、醫德倫理、生命價值等議題。此劇是吳念真第一部直視「死亡」題材的作品,並由王琄、柯一正、譚艾珍、羅北安、曾少宗、張靜之等演出。
PAR /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布拉瑞揚《漂亮漂亮》 與生活同步的歡快 順勢隨心的當下
「漂亮、漂亮」是部落中常用語,不只是用來形容漂亮或美麗的事物,可能更貼近於肯定自我存在與自信的展現。於是,將新作取名《漂亮漂亮》,對布拉瑞揚來說,即是一種「不再說明自己,而是接受我的樣子,我即是我。」暫解《阿棲睞》的糾結,舞者們在海邊奔跑也排練,這就是他們的當下,《漂亮漂亮》書寫著舞團走過風災、重建的生活痕跡。
PAR /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田孝慈與暗黑自我的對話 探索內在的《洞》 讓風吹進來
從卅分鐘發展迄今成為一小時的長篇,七年級編舞家田孝慈的《洞》除了在作品中保持一貫探索肢體表達情緒的可能性外,也試圖將濃稠的黑暗情緒找到開口。甫結束半年的法國駐村,孤身在外的她更能用另一種角度思考「困頓」,對於同世代人的低迷氣氛她感同身受,藉由舞作《洞》,她「希望把這個『口』打開,看看出口在哪,能不能讓一些風吹進來。」
PAR /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2016關渡藝術節 一場「游於藝」的探索旅程
強調連結學生與社區居民、教學與實務的藝術節慶「關渡藝術節」,自即日起在臺北藝術大學校園展開,此次的主題為「Voyage—游於藝」,包含舞蹈、戲劇與音樂等來自國內外的演出,還有踩街、市集、工作坊等活動,邀請參與者踏上一場藝術的探索旅程。
PAR /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雙年展的第一屆 「超親密小戲節」再出發 準備充分走更遠
距離上次戲劇節兩年,劇團負責人及戲劇節策展人石佩玉休養生息,決定從這屆起將每年一次的「超親密小戲節」改為兩年一次,刻意強調這次是雙年展的第一屆,「改為雙年展,讓我們有時間蒐集資料與檢討前屆發生的各種狀況和缺失。」今年演出包括淡水區、大橋頭區及古亭區,邀請三組國外團隊、六組國內團隊共襄盛舉,每區都找來一位當地資深住民擔任街區導覽引言人,希望能更突出地方特色。石佩玉希望,充足準備時間能讓小戲節走得更遠……
PAR /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國臺交「崔斯坦與伊索德」歌劇音樂會 詩與樂 共詠愛與死
《崔斯坦與伊索德》是華格納藉中世紀傳說詠自身故事之作,也因革新了和聲的寫法,將調性音樂推展到極致後,打開一條崩潰的道路,成為新音樂的濫觴之作。國臺交新樂季在藝術顧問簡文彬的策劃與發想下,推出《崔斯坦與伊索德》歌劇音樂會,邀請詩人路寒袖為歌劇音樂會撰寫詩句串連歌劇選曲,並由作家楊照發聲朗讀。
PAR /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五年內第五度訪台 繆勒-修特 展現與大提琴的深度對話
今年將第五度訪台的德國大提琴家繆勒-修特,曾以戲劇化的音樂表情與精緻優雅的音色在以十五歲時贏得柴科夫斯基青年音樂家大賽首獎,並受小提琴天后慕特賞識支持,更受教於傳奇大師羅斯托波維奇。此次他安排了四首無伴奏大提琴樂曲,橫跨近兩百四十年,體現巴洛克、新古典、民族風格與廿世紀前衛主義等迥異風格,展現了他在大提琴曲目上的深度與廣度。
PAR /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北市交「尼爾森第三.展心」音樂會 悠揚人聲 為交響妝點色彩
北市交的「尼爾森第三.展心」音樂會,將以丹麥作曲家尼爾森的第三號交響曲《展心》作為重頭戲,此曲在第二樂章中加入女高音與男中音二重唱,不演唱歌詞,而是以其相異於樂團、鮮明而溫暖的聲響,為這個始於沉靜無為並逐步醞釀加溫的樂章,帶往一個神秘而狂喜的結尾。
PAR /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2016「鈕扣*New Choreographer」計畫 異域的血汗淚水 舞動的生命回眸
今年的「鈕扣*New Choreographer」計畫,邀請了三位旅外舞者——烏帕塔舞蹈劇場的田采薇、日本無設限舞團的簡麟懿與美國White Wave舞團的洪綵希,發表其編創作品,他們從異域生活的經驗中,轉化出創作的基底,回眸生命經歷過的種種。而除了各自發表舞作,此次也加入多媒體影像導演周東彥,與三位編舞家一同編創新作《漫遊此刻》。
PAR /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臺北文學獎劇本首獎作品 褶子劇團《海》 電玩冒險演繹空虛心靈
由新銳劇作家李憶銖創作的劇本《海》是第十七屆臺北文學獎劇本類首獎作品,將由褶子劇團搬上舞台,由陳信伶執導。《海》的劇情談的是家庭的疏離,一家四口全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以自己的想像來界定和看待他人。通過多媒體、光影及聲響等劇場元素,《海》在真實場景中呈現電玩世界的奇幻冒險,電玩的虛構性,呼應現代人心靈世界的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