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精選

PAR / 第254期 / 2014年02月號

《慢搖.滾》 現代人的南管生活 林文中的身體實驗 面對傳統再度自問

2014TIFA-林文中舞團《慢搖.滾》 2014/3/7~8  19:30 2014/3/8~9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2-33939888

PAR /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一個舞台兩支舞 她們說「人」的故事 姚淑芬《蒼穹下》+何曉玫《親愛的》

曾是紐約大學舞蹈研究所同窗的姚淑芬與何曉玫,難得「同台」!同一個晚上一起登上國家戲劇院舞台,分別展現《蒼穹下》、《親愛的》兩支舞作。雖然兩人創作方向殊異,但這次的舞作卻都聚焦在「人」,深入處理如蛛網交錯複雜的「關係」。兩人這次皆與其他領域創作者合作,也是一種「關係」的實驗!

PAR /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台法劇本對照 映射台灣當下處境 黑眼睛跨劇團「換屋計畫」 一台演雙戲

同一個舞台、同一套布景,可以用來演完全不同的兩齣戲?這不是表演工作坊《暗戀桃花源》的兩戲撞台奇譚,而是黑眼睛跨劇團的「換屋計畫」——同一批演員,同一個場景,分別演出法國劇作家卡里耶爾的《白馬將來的那天》,與鴻鴻新作《自由的幻影》,鴻鴻強調,把兩齣戲搭起來會有另外一層意義,揭露了「我們以為自己生活得很自由,但其實只是幻覺」的台灣當下處境。

PAR /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china》 最任性的一次愛情旅程 黎煥雄向文學改編劇場揮手暫別之作

改編陳玉慧小說《CHINA》,黎煥雄的劇場新作《china》,原著的大寫變成劇名的小寫,也代表了黎煥雄在劇場中重新書寫的距離。而一向甚少在劇場中談論愛情的他,這次也想自我挑戰:「背景是我的劇場裡很難出現的歷史時空,透過這個又陌生又熟悉的微妙距離,我能如何描述愛情?如何呈現兩人在一起是什麼狀態,是化學作用、溫差的奇妙機制?或是沒有設限、甚至跨越性別、跨越外在的形體?」

PAR /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一流樂團 名家與名家的雙重加成 伯明罕交響樂團首訪 尼爾森斯與希拉蕊.韓雙星交映

歷史悠久的英國伯明罕交響樂團,在前任音樂總監拉圖的帶領下,從地方性樂團成為國際性一流樂團的傳奇,迄今依舊為人津津樂道;而在現任總監尼爾森斯領軍下,樂團表現更上層樓,為世人讚嘆。這個傳奇性樂團終於將在十一月首訪台灣,搭配備受矚目的小提琴家希拉蕊.韓,名家名團的精采演出,令人引領以待。

PAR /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搬演《安平小鎮》 但看人世滄桑

繼去年將契訶夫的《海鷗》改寫為台語版,今年台南人劇團把美國劇作家懷爾德《小鎮》的改編為在地版《安平小鎮》,描繪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七年間的老安平,並對白色恐怖及省籍議題多所著墨,帶領觀眾看一個漁村轉型為新興觀光城市的歷史風華。

PAR /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重拾琴弓 小提琴女王旋風登「台」 手傷後復出 鄭京和獨奏會讓人重溫當年

這位表情堅毅的女子,手上的琴與弓,就是她縱橫天下的利器——鄭京和,少數能在國際樂壇與西方名家相抗衡的東方女子,她精采的演奏與錄音,總是能以犀利的力道直搗人心,銘印久遠。之前因手傷休養多時的她,去年重新復出,十月她將以六十五歲之齡再度來台,以貝多芬、舒伯特及佛瑞的曲子,與好久不見的樂迷們重溫當年。

PAR /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現代化衝擊下 他們以舞步尋根 原舞者歌舞劇《Pu'ing.找路》

原舞者年度製作《Pu'ing.找路》以一位泰雅族青年為主角,描述他經歷現代化衝擊後回鄉尋找傳統文化的旅程,因此,他的「現實」匱乏有了出口,也與「神話」與「歷史」相遇。此劇由編舞家布拉瑞揚執導,面對非經現代舞訓練的表演者,布拉瑞揚嘗試增加身體與身體的接觸去讓表演者轉化、變換出不同動作,與過去原舞者從傳統出發的歌舞相比,「歌」還在,但「舞」已有相當的改變。

PAR / 第249期 / 2013年09月號

《又一個,米蒂亞》、《安蒂岡妮》 穿透當代情境 犀利重詮經典

致力於「國際前衛劇場交流」與「跨文化表演藝術製作」的牯嶺街小劇場,今年的製作集合台北、巴黎、釜山、北京跨國創作團隊與劇場人,以希臘悲劇為命題,共同面對經典原著重新詮釋的工程,推出由法國導演克萊德.夏波和資深劇場人王墨林分別執導的《又一個,米蒂亞》與《安蒂岡妮》。企圖穿透當代情境來對希臘悲劇進行解讀,並在跨文化團隊的激盪過程中,催生更豐厚的意義。

PAR / 第248期 / 2013年08月號

《SMAP X SMAP》 哈日風下探九○年代

繼《麥可傑克森》談八○年代、《李小龍的阿砸一聲》談七○年代,王嘉明的常民系列這次來到九○年代,他以日劇與動漫導入,穿插同時代的社會事件,以日劇十一集的形式為敘事結構開展,拼湊升斗小民的生活面貌,書寫九○年代台灣人的幸福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