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櫥窗

PAR /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NTCH Salon 劇院沙龍:劇場.議場—「思辨機構」系列講座摘要 委製、獎補助機制的生態網絡

著眼於近年來台灣表演藝術環境的高度機構化,以及獎補助機制、平台的成立,及地方場館的策展轉型,系列講座的第四場以「委製、獎補助機制的生態網絡」為題,邀請身兼創作者和團隊營運者的汪兆謙、黃翊與黃思農,與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分享在委製創作、獎補助爭取及與公部門合作策展等經驗與挑戰、歷程與心得。

PAR /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NTCH Salon 劇院沙龍:劇場.議場—「思辨機構」系列講座摘要 製作及策展思維與實踐

策展人藍貝芝、音樂策展人林芳宜與身在機構內的演出企劃部門主管林亭均與會,就策展的定義、不同領域的策展差異與經驗、獨立策展人與機構合作的磨合,與機構內對策展的關注重點等,進行經驗分享與思考。

PAR /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NTCH Salon 劇院沙龍:劇場.議場—「思辨機構」系列講座摘要 機構體系下的創作生產(二)

「思辨機構」系列講座的第二場仍以「機構體系下的創作生產」,邀請四位劇場中生代導演——黎煥雄、周慧玲、王榮裕與郭文泰與會座談。他們都從小劇場開始自身的創作生涯,一路親身經歷台灣表演藝術環境的發展變遷,也與國家場館進行過不少合作;趁此機會,4位導演分享了他們對國家場館發展迄今的觀察,也提出他們對場館與藝術家合作過程的期待。

PAR /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NTCH Salon 劇院沙龍:劇場.議場—「思辨機構」系列講座摘要 機構體系下的創作生產(一)

除了作為表演空間,國家兩廳院也自許成為為產業創造對話的場域,從3月下旬開始的「NTCH Salon 劇院沙龍:劇場.議場」,第一個系列以「思辨機構」為題,邀請產業裡的各種角色開啟對話,用各自的立場闡述,檢視、思考藝術機構在文化生態裡的公共任務,在時代快速的演進中,各機構又該如何轉型。 此系列首場的題目為「機構體系下的創作生產」,邀請蘇品文、洪千涵、許哲彬與鄭伊里4位藝術家,分享自己在與場館或機構合作創作的經驗中,對自己與機構角色的看法與思考。

PAR /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好哲凳」系列講座PART 01:我們可以沒有藝術嗎? 在劇場,打開眾聲思辨之所

從「劇場是一個眾聲之所」的古典定義出發,國家兩廳院與哲學作家朱家安合作策劃「好哲凳」藝術思辨講座,針對兩廳院21歲以下的會員「廳院青」和一般高中生,設計一系列議題探討的講座與課程,嘗試在公共空間撐出一個開放式哲學討論的場域。首場邀請前文化部長鄭麗君擔任講師,以「我們可以沒有藝術嗎?」為題,於2020年12月27日在實驗劇場揭開序幕。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國家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沒有牆的劇院,讓想像放逐! 英國威爾斯國家劇院的經營經驗分享

威爾斯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 Wales,NTW)是全球最年輕的國家劇院之一,與大多國家劇院不同的是,這個單位沒有一個四面牆的建物可以為家。然而他們成功地將近四十齣作品,帶至火車車廂、軍事訓練場、海灘與山丘、倉庫、夜店、等非典型演出空間,更包括其他如巴茅斯(Barmouth)、拉恩(Larne)、亞伯立斯威(Aberystwyth)等城鎮,以及斯旺西(Swansea)和東京等城市。同時進行許多人才培育、社會連結、教育推廣及國際發展等專案,透過不同的計畫,服務對象亦隨之遍及各年齡層與不同社會背景人士。 在許多工程完成之前,台灣目前也有許多新場館屬於「沒有牆的劇院」,兩廳院卅周年論壇便邀請威爾斯國家劇院創意發展部門的主管賽門.寇茲(Simon Coates),在北藝大戲劇系助理教授耿一偉的主持下,分享威爾斯國家劇院的工作方式,以及它與威爾斯當地社群和空間的深切連結。透過各種案例,開拓更多關於劇院可能性的想像。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國家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觀眾體驗再升級 線上線下匯流的新想像 國家兩廳院網站改版與新版APP 提供數位新體驗

面對愈來愈多「數位原住民」走進表演場所,國家兩廳院思考如何從顧客經驗的角度出發,打造一個更為友善而即時的數位體驗計畫,於是進行了數位體驗優化與工具創新,除了將兩廳院官方網站與《PAR表演藝術》雜誌網站改版,以更彈性的畫面設計,確保經由不同裝置瀏覽同一網站時,皆能夠得到最佳的視覺效果,並於十一月底推出了「OpenArts—和表演在一起」,提供觀眾一機整合的循環「服務旅程」。

PAR /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國家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轉化積累經驗 打造夥伴平台 「國家兩廳院30周年國際論壇:夥伴時代」側記

作為台灣第一座專業大型劇場,國家兩廳院卅年來一路陪伴藝術家與觀眾,一路積累的經驗,將在這個里程碑後如何永續?在九月底舉辦的卅周年活動「國家兩廳院30周年國際論壇:夥伴時代」中,除了邀請國內外講者分享經驗,也提出構想與期許,期待激盪更多的對話與交流,串連台灣各文化機構的無限資源網絡。

PAR /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國家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文化協力——政府與公民社會的夥伴關係 法國文化部表演藝術國際顧問范谷德講座摘要

代表政府的文化部,與公民社會及表演藝術團體之間,該是何種「夥伴關係」?法國的文化政策一向是我們取經的對象,兩廳院卅周年國際論壇特邀法國文化部表演藝術國際顧問范谷德,以「文化協力——對話與影響」為主題,說明法國文化部如何透過公民社會合作,確立每位國民都有享受藝文活動的權利,而其經驗正足以作為台灣的借鏡。

PAR /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國家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1987~2017流光瞬息.看見未來 三十走過 永在當下

這兩幢黃屋瓦紅梁柱的大房子 竟然也悠悠忽忽 陪伴了台灣的觀眾卅年   不管是台北市的觀光地標 或是表演藝術的「國家級殿堂」 建構起這卅年歷史的 是裡頭孜孜矻矻的一群人 探問著潮流與脈動 讓觀眾看到表演藝術的各種可能   這就是劇場,這就是兩廳院的存在 讓我們在此 回顧過往、看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