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追蹤
PAR /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評論的已知、無知與未知 訪羅馬尼亞劇評人柯迪維.薩尤
二月份,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與香港分會合作,邀請羅馬尼亞籍劇評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總會副秘書長柯迪維.薩尤來台,舉辦為期三日的劇評人講座與工作坊。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安排專訪,請薩尤一談他對劇場評論的思考:評論人與觀眾的不同何在?在自媒體當道的時代,評論人如何讓專業得到重視?
PAR /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歐洲劇場研究與資料中心考察記(二) 政策轉彎下縮減規模 低度運作線上蒐整資料 探訪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劇場研究中心
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劇場研究中心成立於一九二五年,最早是從三位個人收藏家的藏品開始的。但自從數年前文化部人事替換後連政策也轉變,劇場研究中心也自二○一三年起「關門大吉」,所有藏品已由阿姆斯特丹大學接管,同時縮減為一個只有三位全職員工的特藏部門。中心目前處於低度運作狀態,但仍維持協助出版戲劇年鑑和更新線上荷蘭劇場百科全書,藉由與「表演藝術媒體」宣傳平台合作蒐集各種製作資料。
PAR /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歐洲劇場研究與資料中心考察記(一) 整理活用資料 扎根歷史奠基未來 探訪捷克布拉格的藝術與劇場研究中心
捷克布拉格的藝術與劇場研究中心與文獻庫目前是歐洲最大的劇場圖書館和資料館之一,藏品豐富;館藏以幾個範疇為核心:包含中心持續地整理當地專業劇團和劇院的製作資料和文獻,在捷克出版的劇場相關文章、表演藝術相關照片,還有舞台設計的相關資料等。透過外展、研究等將生硬的資料活化運用,上述資料成為文化的積累,成為未來劇場發展的資本。
PAR /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關於非洲的兩場讀劇與一次座談 記香港世界文化藝術節2017
對台灣人來說,非洲無疑是個陌生的大陸,當地的文化現況,對台灣觀眾來說也顯然是陌生的。香港「世界文化藝術節2017」在去年十一月份舉行,以「躍動非洲」為主題,帶來許多當代非洲的各類表演,而應國際劇評人協會香港分會之邀訪港的劇評人郭亮廷,在此期間觀賞演出並參與相關讀劇與座談活動,則透過本文記述了他的現場觀察與藉此機會認知到的非洲表演現況。
PAR /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緩行製作」產生的劇場政治力 專訪鳳凰劇院總監侯馬瑞克.杜勒葉
鳳凰劇院去年底與國家兩廳院簽訂了為期四年(2018-2022)的「開動計畫」(Kaidong Project),兩場館將進行節目交換、共同製作及駐館藝術家駐村創作與發表等交流,雙方以「陪伴並支持年輕藝術家發展其最具開創性的藝術計畫」為理念,共同發展台法國際交流共構平台,為近年台灣國際連結案例中一大創舉。藉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鳳凰劇院的杜勒葉總監,請他一談其劇場理念與連結民眾的經驗,及對青年藝術家的培育。
PAR /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介入真實 省思創作 側記鳳凰劇院「選個真實片段,再輾轉相傳」工作坊
應法國鳳凰劇院之邀,兩廳院駐館藝術家Baboo與編舞家劉彥成在去年底參加了該劇院舉辦的「選個真實片段,再輾轉相傳」工作坊。工作坊由創作組織「友善製作」兩名創作者和兩位行為藝術家策劃,以法國哲學家莫杭的論述為基礎,帶領學員探究創作思想的流轉及集體腦力激盪的成果。藉由取材自真實的元素,此次工作坊透過共同的討論與分享,讓創作者了解自己的思考路徑。
PAR /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君子不器」的奇幻音樂人生 王正平的琵琶行
琵琶演奏大師、知名國樂指揮家王正平,辭世迄今已經五年,與之淵源深厚的臺北市立國樂團特地在一月時安排了「文思揮就管弦章—王正平與北市國的情緣」音樂會以為紀念。本刊特邀王正平的高徒、臺大音樂學研究所沈冬教授,為文追憶王正平的音樂人生,及與台灣音樂界的奇幻因緣。
PAR /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難以想像的「亞洲舞蹈」 記香港城市當代舞蹈節之「ChatBox 論壇」
去年十一月於香港舉行的「城市當代舞蹈節」中,除了邀請中國、日本、韓國等五個現代舞團的精采舞作,並以「HOTPOT 東亞舞蹈平台」甄選來自中國、香港、澳門、台灣、日本、韓國等新銳編舞家的短篇作品在舞蹈節中呈現之外,同時也舉辦了主題為「亞洲舞蹈新想像」的「ChatBox 論壇」,邀請來自瑞典、泰國、台灣的舞評人,在香港舞評人李海燕主持下對談。 本文記錄了該論壇針對「舞蹈」「亞洲」「想像」三個關鍵字,從亞洲當代舞蹈的面貌、西方觀點的切入、亞洲在地的真實,分享他們的觀察與並進行討論。
PAR /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是「蓬勃」,還是「亂象」? 香港秋季演藝節目量大爆發
回顧香港過去一季的演藝節目,可謂高度密集,展現出一派「蓬勃」之勢,不管是官方或民間,都推出為數甚多的節目,但也稀釋了票房,讓不少難得一件的演出如世界文化藝術節的「躍動非洲」系列,上座率令人遺憾。本文試圖分析上述現象的背後成因與可能因應之策。而近期台灣劇場也面臨場館增多、節目增加、票房走勢放緩、下滑的類似狀況,透過對香港劇場的觀察,或也能成為本地劇場工作者的參考。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小小孩進劇場 演出就是創造世界 側記葛利夫偶戲院「寶寶劇場概念研習營」
由臺灣傳統藝術中心主辦、匈牙利葛利夫偶戲院分享的「寶寶劇場概念研習營」,於十月底舉行,透過演出與實作,讓參與者認識相關概念。什麼是寶寶劇場?什麼是好的寶寶劇場?這是研習營的重點,葛利夫偶戲院藝術總監瑞塔強調,寶寶劇場不是要教小孩怎麼擤鼻涕或成為藝術家,而是創造藝術的世界,寶寶劇場不追求道德教訓或特定價值觀,沒有複雜的故事,對寶寶劇場而言:「故事就是世界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