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貝多芬啟發的影劇創作 傳奇人生重重謎團 舞台銀幕探索巨人靈魂
激昂澎湃的浪漫樂章、曲折跌宕的傳奇人生,其對藝術、對信仰、對愛情的謎團,都讓貝多芬成為後人熱愛探索的人物,後世的戲劇、電影創作者也以他為主題或主角,或重現其人生、或邀他穿越時空促膝對話,如電影《永遠的愛人》、《快樂頌》與劇本《貝多芬第十》等等,藉以「還原」、「再現」這個音樂巨人的偉大靈魂,探討「愛」這個主題。
PAR /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貝多芬如何與現代表演藝術對話? 跟著他,你就會找到自己的詮釋 鋼琴家江恬儀 ╳ 編舞家蘇威嘉
直播鏡頭前,指尖細膩變化著觸鍵速度,鋼琴家江恬儀以靈活、務實的思考,用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的《小宇宙》練習,提點出舒伯特即興曲的三連音況味;帶領舞者深入台北市中心,在北門前撐起身軀與拱形相應。編舞家蘇威嘉則是重新將「形狀帶到戶外,讓更多人可以接觸,進而得到理解舞的勇氣」。 兩位長年從事舞台工作的藝術家心態開放,總樂於嘗試拓展自己的演出邊界,不過直到這次對談前皆未有合作機會。如今貝多芬主題先行,他們通過談論過往的貝多芬經驗,以及對貝多芬在當代表藝生態中的觀察,帶來如奏鳴曲式一般的兩個主題陳述,最後在「發展部」中融合出富饒、充滿想像力的變貌。
PAR /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多芬如何與現代表演藝術對話? 這位音樂巨人,讓我看到了…… 三位音樂家的「貝多芬啟示」
對所有的古典音樂學習者來說,貝多芬龐然的身影無比巨大,但除了大家熟知的九大交響曲等經典創作、他以一生澎湃熱情灌注的藝術生涯,後輩作曲家又從他身上領悟到什麼?本刊邀請三位台灣作曲家——董昭民、邱浩源與陳立立,為文分享他們從這位音樂巨人身上看到的跨時代精神……
PAR /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貝多芬如何與現代表演藝術對話? 重組演奏曲序 建構一個完整的體驗 白建宇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展演
貝多芬兩百五十周年誕辰,鋼琴家白建宇選擇用一個最經典的方式來紀念——完整演奏貝多芬的卅二首鋼琴奏鳴曲。然這八場音樂會中曲序的安排十分特別,既不以作品號碼來排列、也不完全依照先後順序來排列。本刊特邀鋼琴家楊千瑩專訪大師,專訪中白建宇說明緣由:「這些曲子已存在兩百多年時間,身為演奏家,我們理當賦予它一種新的面貌。我想呈現的不只是一首首的奏鳴曲,而是與觀眾一起,在這系列演出進行同時,創造出一整個完整的音樂作品。」
PAR /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有植物的時光
「古老的傳說說道,畫眉鳥、樹木、苔蘚和人類,所有的生物曾經共享一個語言。但那個語言早已被遺忘,所以我們得透過觀看、觀察彼此的生活方式,才能夠了解彼此。」 ——羅賓・沃爾・基默爾(Robin Wall Kimmerer)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微觀苔蘚,找回我們曾與自然共享的語言》 植物有沒有感覺?會不會產生感情?是否存有記憶? 植物的、自然的「語言」正試圖告訴我們什麼? 這些在我們生活周遭無所不在的生命們,正活著怎樣的時間? 活在有植物的時光,讓我們試著了解彼此。
PAR /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根於土地的「時間感」 植物的歲時紀事
花開花落時節又一程,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不同的時代、地點,對於相同、或者同類的花都有不同的名稱與認知,人們對花的認識及文化的定位有著不同的變化,當我們試著從藝術角度出發,解讀植物的四時之美、文化意涵,自然運行的週而復始、生生不息,迥異於人類對於「時間感」的認知,或也能成為我們觀看自我與世界的另一取徑。
PAR /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編舞家林麗珍 玩著種籽 像個孩子
「妳看!美嗎?」林麗珍的種子收藏來自世界各地逾三百種,她隨性地捏了其中一顆,那是白色細條貼著深核色紋理的狐尾櫚,她將之擺放在胸前、袖口展示,改口道:「不,不能說美麗,是真實,是活生生的。它的生命力在裡面,你以為死了,不是,它們只是藏著,等待機會。我看著它們,不曾感到厭倦。」這位剛過七十歲生日的編舞家圓框眼鏡後的眼睛大大,身材小小,面容素潔,只抹上了豔色的唇彩,玩起心愛的物事,像個孩子。她笑得很開心:「創作從大自然來啊,無限寬廣。每個種子都有它的家。」
PAR /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作曲家温隆信 從植物音源 到花語的大地交響
美麗的玫瑰花與百合花,華麗誘人的外表下,聲音非常地嘶啞、難聽;外表很驢、有刺的仙人掌,聲音卻非常甜美好聽;外表害羞的含羞草,脾氣很大……從小幫忙農務的旅美作曲家温隆信,對植物有一份特殊的情感,也驅使他在因緣際會下,參與了植物聲音的研究計畫。近期受疫情影響閉關在家七個月,温隆信用心觀察植物,發展出新作品《大地之歌》,每個章節都是以植物為題,借物發聲,也為世人祈福。
PAR /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豎琴演奏家解瑄 一場盛放的準備
解瑄與家人居住在陽明山竹子湖一帶,生活始終貼合著植物展開。婆婆隨緣種的各色蔬果會長出特別模樣,她自己則愛透過攝影貼近大自然,特別是捕捉「有動物的植物」畫面。家門口紫玉蘭一歲一開,如同藝術的生命,她也期待延續到創作上,「我之後想把對植物的認識和攝影作品都變成音樂,製作一張green harp專輯!」
PAR /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南管演奏家王心心 播種 體會堅韌的慢
小時候在福建家鄉,丘陵地上到處都種著花生,王心心也種過,一步兩顆、兩顆地播下種子,每播一次就用全身力氣將種子踩進土裡,植物熟成和自己於是有了更深的聯繫。這讓王心心有了親近植物的童年,也逐漸學會什麼是「等待」,她說:「其實就好像南管,這種音樂這麼慢,它的速度與表現就像植物生長,不能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