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一個人人都能創作的時代 創作團隊角度的分析觀察

無論演出形式如何改變,產量的增加、產值的降低的數據現象明顯地揭露「劇場觀眾沒有跟隨產量的加量而增加,反而形成分食狀況。」面對分食現象,我們難以歸責於短暫的擠壓作用所致,應該正視分食現象可能引發的問題,如產量與創作的維繫(維護核心價值)、產量與品質的維持(維護觀眾觀感)、產量與團隊的演練(共識與默契)及來不及打造的世界觀。

PAR /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活用資訊 爭取未來機會 行銷人員角度的觀察與建議

兩廳院售票系統的數據,對行銷人員而言是值得參考的數據,但能否產生意義?還是要先回到自己的商業模式上去理解。而團隊可運用大數據報告的人口統計變項資料,再補充粉專的社群行為軌跡,建立具體的分眾標籤。另數據說的是過去,活用數據資訊,也可爭取未來機會,打造差異化的定位,建立演出的更大可能。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擊樂烏托邦 就在台灣 臺灣國際打擊樂節10th

從一九九三年開辦迄今,臺灣國際打擊樂節已經來到第十屆,從篳路藍縷到成為全球打擊樂界的盛事,也是世界各方打擊樂好手與名團積極參與、歡喜交流的園地,可說是擊樂界的「烏托邦」。今年的盛會將在五月下旬展開,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共十五場匯集擊樂名家來台的演出,又將掀起台灣一陣擊樂熱潮。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擊樂家黃堃儼親自導覽 TIPC的十個之最(一)

舉辦歷史超過四分之一世紀,「TIPC台灣國際打擊樂節」至今仍是單一樂種、規模最大的國際藝術節。今年的第十屆,不但值得慶賀,高手雲集、遍布全台的藝術盛宴更是主辦單位使出渾身解數所安排。翻開介紹,有傳統、有前衛;又在地、又國際……密度高、名氣大的團隊演出令人目不暇給。為此,本刊特邀朱宗慶打擊樂團「四大天王」之一的擊樂家黃堃儼擔任嚮導,帶我們先賭為快,讓樂迷們先探箇中奧妙,記下第十屆TIPC不可思議的十個之最。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擊樂家黃堃儼親自導覽 TIPC的十個之最(二)

舉辦歷史超過四分之一世紀,「TIPC台灣國際打擊樂節」至今仍是單一樂種、規模最大的國際藝術節。今年的第十屆,不但值得慶賀,高手雲集、遍布全台的藝術盛宴更是主辦單位使出渾身解數所安排。翻開介紹,有傳統、有前衛;又在地、又國際……密度高、名氣大的團隊演出令人目不暇給。為此,本刊特邀朱宗慶打擊樂團「四大天王」之一的擊樂家黃堃儼擔任嚮導,帶我們先賭為快,讓樂迷們先探箇中奧妙,記下第十屆TIPC不可思議的十個之最。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家的反思與想像

「家」是什麼? 什麼樣的狀態,又能稱為「家」?   它或許曾在我們生命中占有極大比例, 它或許仍是我們必須勉力維繫的存在; 它可能是一種徒勞的追尋, 也可以是對於未來的想望; 家是關係的終點,抑或起點, 家是避逃的方向,或是歸屬?   戲劇作品中的「家」千變萬化, 不僅提供人們反覆辯證思量的機會, 更與社會環境、時代進程息息相關。 創作者以他們各自的立足點, 回看或遠望著我們和家的關係, 關注家的各種風景和價值意義, 卻也反射出人人心中對於「家」的不同憧憬, 那永遠朦朧未明、難以定義的想像。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家,沒有程式更新 台灣現代戲劇作品中的家庭題材

在戲劇舞台上,「家」永遠是創作者鍾愛探索,卻也難以面對的題材。在台灣的現代劇場創作中,與「家」相關的紀蔚然的「家庭三部曲」、李國修的《京戲啟示錄》、吳念真的人間條件系列……不可勝數,或探討家的崩毀、家庭內在關係的焦慮與影響、由家出發的國族隱喻等等,進入了廿一世紀,關於「家」的聲音與意義,仍待被強化和被擴張。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徒勞的追尋、還是不快樂的妄想? 台灣創作者如何在劇場談「家」

與「家」相關的作品,不論是要彌補修復家庭成員間的創傷與遺憾,或是意圖拆解團圓表象下腥臭不堪的內在瘡疤,其實都源自於「追尋一個家」的成敗,但對應於台灣社會的變遷歷史——「家」如何從一個穩固地呼應著鄉土與國家的倫理集合體,逐漸鬆動瓦解,劇場創作者發展出何處是家、何以家為、何為家等等大哉問,「家」的追尋或許徒勞,「家」可能是讓人不快樂的妄想,但「家」依然可以讓人繼續想像……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在舞台上蓋一間房,在時空裡交疊的家 傑夫.索貝爾《家》

去年TIFA曾在兩廳院實驗劇場演出《斷捨離的物件習題》的藝術家傑夫.索貝爾,今年將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繼續以物件打造他的舞台想像——《家》。一個稱之為「家」的空間,也會曾是其他人生活、度過人生的家,索貝爾則在舞台上,從無到有地打造這樣一個空間,並讓那些不同時空存在的居民,同步在舞台上出入、生活,觀眾也將應邀上台體驗,從中思索:什麼是家?又是什麼,讓這個地方成為「家」?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在失語的黑暗中,一個沒有「家」的男孩 飛人集社劇團《黑色微光》

報紙社會新聞版出現的家庭悲劇,目睹這一切發生的孩子,如何在悲劇過後繼續自己的人生?飛人集社劇團新作《黑色微光》由此出發,以偶劇探討悲劇目睹兒的故事。沉重的故事是創作群的重大挑戰,歷經討論,最後聚焦「目睹兒之後的生活」,並安排一個與現實平行演進的想像世界讓他得以遁逃,偶戲也能藉此成為敘事的一部分。導演石佩玉只求真誠懇切地的呈現故事切片,只求盡力闡明那些無以名狀、難以啟齒但真實存在的生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