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是建立在苦難上的藝術,還是最佳的慈善公益? 德國當代劇場的難民課題
難民潮對德國劇場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劇院打著藝術自由與人道主義的兩面大旗,大肆地擴張其政治社會影響力,新型的政治劇場儼然在醞釀形成中。當邊界被打開的同時,德國戲劇藝術面臨了新的挑戰,進入了一個不確定的灰色地帶,到底藝術能不能「呈現」他人的苦難?能不能為「他者」代言? 要如何呈現,如何代言,才不會陷入種族歧視與殖民主義的陷阱之中,才不會成為某些人的政治工具?
PAR /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以挑釁的幽默 撫平歷史傷痕 柏林當紅導演雅葉.洛能的戲劇特色
將帶領柏林高爾基劇院訪台演出《共同境地》Common Ground的德國當紅導演雅葉.洛能,出身以色列戲劇世家,她用紀錄劇場的形式,與演員互動、創造出最後舞台上的呈現,而她所瞄準的題材,都是涉及屠殺或迫害歷史、種族仇恨、文化歧見等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政治地雷。但與其說洛能的戲是打破禁忌、敢於挑釁的政治性記錄劇場,不如說是,帶領觀眾進入一場治療內心傷痛之旅。
PAR /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專訪《共同境地》導演 雅葉.洛能 在劇場中探索真實與虛幻的界線
即將在九月訪台演出的《共同境地》,找了五位在前南斯拉夫種族相殘下劫後餘生、後在柏林安身立命的演員,讓戰爭的受害者與加害者的後人,一同回到故鄉,尋找共同的歷史記憶。身為以色列人、定居德國創作的導演雅葉.洛能,為什麼選擇這個與她出身背景距離遙遠的題材?趁此機會,本刊專訪這位當紅導演,請她一談其劇場創作理念與《共同境地》的工作過程。
PAR / 第52期 / 1997年03月號
舞台設計的世界
舞台,是表演藝術一展風華的場域,舞台設計是追求藝術表達不可或缺的一環。三月份李名覺作品回顧展,涵括他三十年來劇場設計作品。國內近二十年來的發展和實際現況又是如何?近來國內表演團體相繼受到世界的矚目,但對於演出不可或缺的舞台設計與技術部分,是否也獲得同樣的重視? 我們從和表演團體的合作關係、學習的過程、設計理念的闡述,嘗試藉此摸索出作爲一個專業的舞台設計師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PAR / 第51期 / 1997年02月號
碧娜.鮑許
一般的藝術家反省當下的文化現象,偉大的藝術家超越、開創一代美學;世紀的跨越之際,三位重量級劇場大師分別來到了台灣生於1940的碧娜.鮑許、1942的菲利普.格拉斯及1943的梅芮迪斯.蒙克不到六十歲的他們,將是邁開21世紀跨欄第一步的先鋒。 「或許我不應該去試著理解我的想法,而應該著重我的感受。畢竟我仍在從事創作的過程,我完全無法得知結果會如何。」
PAR / 第53期 / 1997年04月號
音樂劇,亞洲發燒!
近兩年來音樂劇在亞洲發燒,不但香港連續三年推出的《貓》、《歌劇魅影》、《孤星淚》吸引了無數台灣觀衆前往觀賞,港台兩地也有不少的音樂劇創作。四月,台灣還有《美女與野獸》、《乞丐與蕩婦》,以及綠光劇團的《結婚?結昏!〜辦桌》即將上場,而百老匯名劇《貓》也傳暑假來台演出。「音樂劇好賣!」但製作或引進音樂劇背後觸及什麼樣的市場條件及創作考量?我們展開跨國追蹤,希望以亞洲─台灣─香港、市場與創作,不同的觀點爲讀者俯視報導亞洲的音樂劇熱。
PAR / 第50期 / 1997年01月號
十年演藝 兩廳輝映
「一九九七」對中國人來說,除了代表香港政權的轉變,對台灣也是解嚴十年的重要里程。在表演藝術方面,十年前,一九八七兩廳院正式啓用、兩岸開放交流、報禁解除、文化版面出現……等等,都對這十年來表演藝術生態產生重要的影響。 在這台灣前所未有的十年精采演藝史中,兩廳院無疑地「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本期,我們就先從兩廳院出發,回顧歷年來演出的節目,及所發生的難忘點滴,對兩廳院仍不熟悉的讀者,可以與我們再走一趟紙上的導覽。之後,我們將在九七的上半年,陸續從不同角度回顧這十年演藝發展。
PAR / 第50期 / 1997年01月號
兩廳院節目分析
PAR / 第56期 / 1997年08月號
新象二十
新象自一九七八年創始,今年正邁入第二十年,二十年的風雲錄不但縮影了台灣的表演藝術史,新象拿下的許多第一,二十年來仍無人能及。而這張成績單背後的第一狀元卻是曾經拒絕聯考、行事充滿爭議的許博允。《表演藝術》本月要細數新象的第一、體驗許博允,回顧這二十年的表演史,也聽聽藝文界給新象打的考績。
PAR / 第52期 / 1997年03月號
密探東方身體觀
讓身體從「西方」的訓練中解放出來,尋找一個「東方」肢體觀,是近十年台灣舞蹈界興起的潮流,一時「氣、身、心、靈」成了一門「玄學」,編舞家的說舞,讓初探者如陷五里霧。「東方身體觀」到底是什麼?如何自開一門,找到創作的新出口?我們以創作者、旁觀者兩種觀點,希望切放出一個角度,讓讀者能「撥雲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