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以邊緣人物描繪社會 多線敘事書寫人生 黛亞.洛兒的戲劇

對師承海納.穆勒的洛兒而言,劇作中的政治性及社會意識是理所當然:「認真看待的話,『政治劇場』這個概念是種贅述吧。」洛兒說。對她而言,文學必須面對當下社會,同時,「劇場對我而言是語言的空間」,洛兒在過去的訪問中提及。她總能掌握劇作家的武器——語言,以出乎意料的敘事與人物對社會提問。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專訪《失竊的時光》劇作家 黛亞.洛兒 以語言創造一種思考與感知的自由

黛亞.洛兒在柏林圍牆倒下的幾個月前落腳柏林,成為如今叱吒風雲的柏林大學劇本創作系的第一屆學生;接著在創作初期便遇上當時漢諾威劇院的總監烏利希.庫翁。庫翁致力於推動新的當代劇作,洛兒便與庫翁,以及導演克里根堡共同推動了九○年代德語當代劇本的蓬勃發展,相當程度地共同形塑了德語劇作今日的發展。由於今年八月洛兒的作品《失竊的時光》即將在臺北藝術節演出,劇作家因此特別接受本刊訪問,分享對劇本創作的想法。洛兒並將在八月隨劇團共同訪台。

PAR / 第154期 / 2005年10月號

冰磚四國 北方驚艷 Russia.Estonia.Latvia.Ukraine

PAR / 第147期 / 2005年03月號

舞蹈春天Dancing in Spring ——五種感官的文藝復興

PAR / 第140期 / 2004年08月號

就是愛爵士! All That Jazz!

PAR / 第149期 / 2005年05月號

香港風格Hongkong Style —林奕華、胡恩威的「快、狠、準」

PAR / 第153期 / 2005年09月號

透視瑪姬.瑪漢 Maguy Marin in Perspective

PAR / 第139期 / 2004年07月號

歌舞上線Musical on line

PAR / 第146期 / 2005年02月號

青春無敵YOUNG GUNS

PAR /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傳統的現代啟示錄 Tradition &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