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與回響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聲源、能量與形象 《混沌身響第六番 王如萍X李世揚》中的聲音與動作關係

針對插曲與整體間的關係,讓我們問的更激進些:在我們看不見的那些黑暗時刻,舞者有繼續表演嗎?難道兩位表演者彼此撲滅打火機與火柴的光源不是為了偷懶嗎?我們是不是在看不到的時候,以「聲音」的內容為基礎,在可見與可見的兩點之間自行想像並內插了諸多動作的情節?這些提問都指向《混沌身響第六番》所在意的光、聲音(音樂)與動作(舞蹈)之間的關係。

PAR / 第2期 / 1992年12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 傑利畢達克除了交響的震撼,還有言談間的親切。坂東玉三郞除了舞台上女裝的美麗,也可能蘊含了更深一層的形體意義。「回想與回響」提供第一手的資料和討論。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歌劇演出面面觀 由兩個《萊茵的黃金》談起

由NSO近年來的歌劇製作成果,可以看到,國內已有基本長年定期演出歌劇的能力,缺乏的是相關藝術政策的配合,若有整體的適當規劃,NSO的歌劇製作可以輕鬆地巡迴北中南三地演出,去蕪存菁,逐年建立歌劇製作劇目,朝向全國式的定目劇院運作,將購買他國製作的經費投資於國內,才能累積出可傳承的成就,「國家」級「歌劇」院的成立方有藝術文化發展上的意義。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歷史時空與音樂版圖的錯位 從「約第.沙瓦爾與晚星廿一古樂團——漫步的心音朝聖者」談起

如果當晚的音樂會訴求,在執行與文化理解層面都如此受制於「當代中國」的史實前提,以至於無法精確傳遞節目內容想表達的訊息,那麼,這是否指出了值得我們重新審視中國文化發展狀態的觀點?並且提供當今不斷尋求多元表現形式氛圍下的民族音樂工作者,藉由研考史料,以便清晰地理解中華民族音樂與周邊文化交流的重要史實,拓展在西化系統發展下的主流民族器樂演繹條件之外,一個更寬廣的曲目方向與演繹空間?

PAR /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熱情的非科班革命 看朱蔚庭《滬尾砲台Man∞Man 演出行動》

這是一個朱蔚庭與長期駐地的指導對象——淡水長老教會的學員一同發展的作品。從這一群婆婆媽媽與孩子的日常對話、經驗,帶出世代間的難以溝通、封閉,作為一個社區學員參與的作品,這種取樣算是沉重、serious的,但朱蔚庭卻以極親民、親切的形式呈現,於是顯現出一種特殊的嚴肅氛圍。

PAR / 第54期 / 1997年05月號

只爲你 專訪碧娜舞作攝影家卡波內

PAR / 第52期 / 1997年03月號

謝月霞小傳

PAR / 第66期 / 1998年06月號

在湧動的潮音中 英國格林威治靑少年劇團GYPT與互動劇場

PAR / 第62期 / 1998年02月號

蔡瑞月返台日記

PAR / 第83期 / 1999年11月號

留下一個版本,但憑人說 專訪紐約版《牡丹亭》導演陳士爭

陳士爭說:「廿四歲之前,我還在中國,與自己的文化太過貼近,看不淸許多事。來到美國,經過這些年經歷,有了距離重新看待中國戲曲,覺得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做戲。傳統不是一成不變,傳統要靠創新力量來推進、保持她的活力;《牡丹亭》是我對中國戲曲的一種詮釋,是領悟後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