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場景3:山海的篝火

部落另類學校 行走溪谷 關係擾動 什麼自然 文化採集 生命勞動史 守護與覺知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速寫第三屆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

在「酸屋」清晨6點起床,我趕著從台北搭自強號前往花蓮,參加第三屆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策展人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混濁有時,清澈有時

有一天,父親帶兩個男孩工作,瑪耀.卡卡拉望和巫納.卡卡拉望,日正當中,口乾舌燥,父親命兩小孩到溪流舀水,卻見溪水是濁的,回來,又被叫去看看,還是混濁的;父親說,定有敵人在源頭處攪混污泥,看到後,必擊之斃之,取其蛋兒回來……。(tangal:腦袋)(註1)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行為藝術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Cepo’劇團、Cepo’藝術中心 舒米.如妮、王力之:將發光的石頭一顆顆串起,留住笑聲

舒米.如妮(Sumi Dongi)與王力之(Arik),各自在生命的不同時間點定居港口部落,舒米從都市回到出生地深耕,力之則在部落找到歸屬建立家庭。對她們而言,港口部落是人生後半輩子的生活所在,依山、依海又依河,這裡適合人居,需要一群人一起將土地、祖先的智慧延續。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山東野表演坊團長劉尉楷:山的東邊一群野孩子,在不斷摸索中親近家鄉

網路搜尋「山東野表演坊」,發現它早在1999年成立,是花蓮第一個立案的在地劇團,歷史悠久卻給人一種新世代耕耘地方的青春氣息。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兒路藝術創作工寮創辦人東冬.侯溫:回到自由的自然,走祖靈的路去未來

對東部藝文生態有所關注的人,一定對銅門部落「兒路藝術創作工寮」(以下簡稱「兒路」)不陌生。東冬.侯溫(Dondon Houmwm)從城市返回部落,於2015年創立兒路:「對我來說,現在的狀態是『自由的自然』,慢慢放下體制化的專業訓練,回到真正的大自然做創作。」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場景4:三角洲

邊界 離散 測繪 多重故事 抗爭與勞動 當代聆聽 遷徙的匯流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立方計劃空間創辦人鄭慧華:以「策展」作為經營空間的方法

2020年,由獨立策展人鄭慧華、聲響文化研究者羅悅全成立的「立方計劃空間」(TheCube Project Space,以下簡稱「立方」)屆滿10周年,這10年間,「立方」以不同形式,和超過200位創作者、策展人和文化行動者合作過,策劃執行50多檔規模不一的展覽、上百場公眾性的表演和講座論壇活動,這個以研究、計畫為導向的非營利藝文空間,試圖透過創作、實踐和累積的過程,「測繪」出時代的樣貌。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大大樹音樂圖像創辦人鍾適芳:在邊界流動,聽見每一個抵抗的樂音

2001年開始的流浪之歌音樂節(Migration Music Festival),至今已經進行了20年,自網路尚未如此普及的時代,「大大樹音樂圖像」藉由國際的連結,將世界不同角落的樂音帶入台灣。背後重要的推手——策展人鍾適芳,除了流浪之歌音樂節的策劃,自2015年起也在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邀請下,策劃「當代敘事影展」,持續以不同方式探索世界的流動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