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話題
PAR /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北京:北京國際音樂節 歌劇《塞魅麗》《白蛇傳》備受矚目
這次的北京國際音樂節中,兩部英文歌劇《塞魅麗》與《白蛇傳》的中國首演備受矚目。前者由當紅的中國視覺藝術家張洹擔任導演與視覺設計,把一座有四百五十年歷史的明朝祠堂搬上舞台作為原故事中的希臘神話場景;後者則是融入京劇概念,還讓青蛇一角由西方「乾旦」——Male Soprano來詮釋。
PAR /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上海:上海國際當代戲劇季 延燒世博熱情魅力
雖然上海世博會已經於十月底落幕,但十一月初展開的「2010上海國際當代戲劇季」仍是以「精采世博,戲劇無限」為主題,邀集丹麥、以色列、愛爾蘭、韓國、日本、台灣、香港、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區的戲劇團體和戲劇工作者參與演出,劇目則包括了話劇、默劇、肢體劇場、音樂劇、音樂劇場等多種表演形式。
PAR /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上海:下河迷倉「秋收」起藝 上海劇壇的非主流風景
上海劇壇的前衛劇場藝術基地「下河迷倉」,不但堅持免費為上海本土的原創劇團提供排練和演出場地,更強調上演的均是「非主流戲劇」。在這裡舉辦的「秋收季節.迷倉2010—當代藝術年度交流展演」即日起開演到十二月中旬,此次主題是「從身體出發」,包括十三部表演劇碼、五項視覺展覽、八次主題論壇,在每個週末逐項呈現。
PAR /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巴黎:傑宏.貝爾《三次送別》 讓姬爾美可「不跳舞」
今年姬爾美可的新作《三次送別》邀請了「不跳舞」創始者之一傑宏.貝爾來共同編舞,由她本人擔任獨舞,並有現場樂團伴奏,主題是馬勒晚期交響曲《大地之歌》中的最後一樂章〈送別〉。傑宏.貝爾讓舞者腳穿厚重登山鞋、親自控制場上及觀眾席燈光、開口對觀眾講話、傑宏.貝爾上場要樂團樂手邊演奏邊離開、或者邊死在舞台、姬爾美可開口唱起聲樂…。
PAR /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巴黎:羅伯.威爾森與路克.邦迪 演繹荒謬劇名作
巴黎劇場每年的上演劇目,永遠少不了荒謬主義劇作家的作品。而本檔期的巴黎劇場,也出現了荒謬劇場之聯合國大戰的有趣場面:美國的羅伯.威爾森帶領義大利知名女演員Adriana Asti,演出愛爾蘭貝克特的《美好的時光》;瑞士名導路克.邦迪(Luc Bondy),挑戰羅馬尼亞尤涅斯柯的《椅子》。
PAR /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即將迎接「不惑」 戮力打造新銳舞台
今年邁入第三十九屆的香港藝術節,在迎向「四十不惑」的路上,除了依然引進多元的國外精采節目,更戮力打造新銳現身的舞台。今年推出的「新銳舞台系列」,是運用香港藝術節的製作經費與專業團隊管理資源,由藝術節親自主辦,將演出《唐人街繁華夢》等四檔節目。此外,舞蹈方面也邀來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演出經典作《康乃馨》,一起展演的還有鮑許的相關影片展。
PAR / 第214期 / 2010年10月號
《成吉思汗》 磅礡氣勢展豪情--香港中樂團開季音樂會大器演出
去年才剛登上卡內基音樂廳演出,被《紐約時報》讚譽為「眼看與耳聞同樣精采」的香港中樂團,今年新樂季的開季音樂會,就演出意義非凡展現豪情壯志的大型史詩交響樂《成吉思汗》。原曲演出用上一整個樂團,再加上六十多人的合唱團,並將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馬頭琴、呼麥、長調,以及短曲、嘲爾合唱、四胡等團體運用在曲中,形成近兩百人的龐大陣容。而改編成國樂版本,更突顯了蒙古族音樂的風味。
PAR /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倫敦:卡夫卡小說化身歌劇 格拉斯音樂極簡演繹
在英國傳統歌劇聖地——科芬園的皇家歌劇院中,也有一方實驗創新的園地,而這齣由現代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作曲、卡夫卡小說改編的歌劇《在流刑地》,就是在這個Linbury StudioTheatre演出。這齣歌劇僅八十分鐘,卡夫卡的原著小說篇幅也不長,但卻寓意無窮,有人說這不僅是探討刑罰與罪惡,也表現無止盡重複工作與勞力的枷鎖。
PAR /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倫敦:財政緊縮時代來臨 藝文界褲帶勒緊面對未來
英國財政「緊縮時代」正式來臨,英政府近日公佈「公共開支評估」(Spending Review〉將大幅刪減公共預算,不僅因政府削減大學補助可能讓學費爆漲,文化預算也刪減三成,而掌管文化補助的英國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England)本身就必須砍掉一半預算,地方政府為了響應中央政策,也拿文化補助開刀,英國西南方的薩默塞特郡(Somerset County)甚至刪光全部的文化預算。
PAR /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柏林:明華園《濟公活佛:雪狐情》 開展歐洲表演新路
明華園在第一夫人周美青擔任榮譽團長的領軍下,十月中以柏林為起站,展開首度的歐洲巡迴演出。這次在柏林演出的《濟公活佛:雪狐情》,讓德國觀眾有了台灣歌仔戲的初體驗,即便不熟悉聲腔身段,但在現場流暢的德文翻譯輔助,與演員與演出的親民特色下,觀眾仍能體驗到歌仔戲的豐富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