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話題

PAR / 第226期 / 2011年10月號

能劇?歌劇?! 窺探東風西漸的途徑

七月的柏林「感染音樂節」,以日本作曲家細川俊夫的《松風》作為壓軸。這齣改編自日本能劇的歌劇,全以德文演唱,演出樂器也以西方管絃樂為主,但仍營造出東方的幽韻;而相對於靜謐的劇情與聲響,莎夏.瓦茲編創的舞蹈動作顯得橫衝直撞,和能劇中沉緩的肢體語言截然不同。

PAR /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彼得.胥坦獲頒大獎 親身讀劇《浮士德幻想曲》

今年四月中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辦的「歐洲劇場獎」,將大獎頒發給德國劇場與歌劇大導演彼得.胥坦,並搭配舉辦為期一週的藝術節,讓大師與青壯派創作紛呈。這次戲劇獎最具巧思而又深具含意的地方是:典禮由七十四歲的胥坦以讀劇演出來畫上句點!  

PAR /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對當代社會的血肉攻擊

出身阿根廷首都貧民窟、定居於馬德里,身兼劇作家、導演和舞台設計的羅德里哥.賈西亞,成立了名為「屠宰攤」的劇團,這個團名也說明了他對劇場形式的一種美學途徑:對當代社會的血肉攻擊。賈西亞的每部作品都像一枚炸彈,扔擲向高度資本主義的恐怖世界。充滿挑釁、喧鬧、狂暴的文本,也以西方社會文明為脈絡,進行自省式的批判。  

PAR / 第226期 / 2011年10月號

與城市相遇 關於「真人實境」的學習

由阿根廷導演Lola Arias與德國導演Stefan Kaegi共同策劃的《平行城市》演出計畫,邀請來自各國的八位藝術家在包括旅館、圖書館、工廠、法院、購物中心、車站、住家、大樓屋頂等空間創作演出。目前已到過布宜諾斯艾利斯、華沙、蘇黎世。在不同城市,這些創作者都是與當地表演者合作,在同一概念下發展出不同的作品,其中多數表演者都是在人生中第一次參與表演。換言之,這是一種如假包換的「真人實境秀」。

PAR /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追索源頭開創未來 「藝」觀當代亞洲

即將於十月下旬上場的香港「世界文化藝術節2011」,此次以「遊藝亞洲」為主題,從探問文化的源頭,一展當代的創作表現。除了有豐富的舞蹈節目如阿喀郎.汗的《源》、中國國家芭蕾舞團三齣舞劇《紅色娘子軍》等、香港舞蹈團《雙燕.吳冠中名畫隨想》、台灣無垢舞蹈劇場的《觀》等,也有表現傳統的上海越劇院與呈現當代社會的香港劇作,豐富多元中,看到當代亞洲的藝術活力。

PAR /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演出性別轉換 變裝各有特色千秋

劇場中性別轉換的演出所在多有,而且是源遠流長:如十六世紀莎翁時代的戲劇、中國清代的京劇乾旦,而現在正在紐約演出的熱門劇碼,從歌劇、舞台劇、音樂劇等等表演形式,都可見精采多樣的跨性別演出。  

PAR /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今年藝界春風 在美仍是冷颼颼

全球的經濟雖然逐步復甦,但美國表演藝術界的寒冬似乎還未過去。開春以來,費城管絃樂團的宣告破產震撼,還有紐約市立歌劇團因財務狀況不明而無法推出新樂季節目……讓美國樂壇仍籠罩在財務陰霾之下,但觀眾參與度的下降,更是隱憂重重。

PAR /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應葛蘭姆舞團之邀 布拉瑞揚編創Chasing首演

擁有八十五年歷史的瑪莎.葛蘭姆舞團,除了擁有豐富的葛蘭姆經典舞碼,也持續創新與新世代對話。台灣編舞家布拉瑞揚這一季也再度應葛蘭姆舞團之邀,編創新作Chasing,並於三月中於紐約首演,這支舞的出發點是葛蘭姆偏於晦澀的作品Death and Entrance,布拉從舞者出發,以幽默與非舞蹈、生活化的動作,與前者構成強烈對比。

PAR /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惡評同時現身 《蜘蛛人》亂箭難擋

二月八日,美國十二個媒體,包括《紐約時報》在內的紐約主要平面媒體及《華盛頓郵報》和《洛杉磯時報》,不約而同都刊登了他們對百老匯音樂劇《蜘蛛人:關掉黑暗》的劇評。不出所料,是一面倒的詆毀。背負了六千五百萬元投資人血汗錢壓力的製作單位當然不甘示弱,馬上發表聲明,指責批評家在作品「還沒定型前」就下論斷是不公平的。

PAR /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歌劇與戲劇長夜」 不打烊的表演盛宴

第三屆的「歌劇與戲劇長夜」在四月十六日舉行,這個活動中,幾乎所有柏林的劇院都推出當季菁華劇目,以卅分鐘的長度為基準,表演藝術迷買一張票,就可以從晚上六點半到午夜,一直在各個劇院之間趕場。今年有兩萬劇迷出籠,六十個劇場加入長夜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