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170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羅布水上霞光(下)
「走到哪兒就躺到哪兒。」這是偉大探險家的豪情與胸襟,嚮導如是說,他為余純順點上的香煙立在碑前燃燒裊裊。我心裡輾轉著馬可波羅、法顯、玄奘、斯文赫定、斯坦因等與羅布泊相繫的偉大旅行家名字……彷彿聽見湧動的水聲嘩啦漫過空曠靜寂的大地,天際處霞光粼粼。
PAR / 第173期 / 一本藝術經
姚謙 孤獨之中找到無限創意
在流行音樂界裡無人不曉的製作人姚謙,曾經監製譜詞過的唱片大碟不計其數,包括王菲、辛曉琪、李玟、林憶蓮、蕭亞軒、劉若英等歌手的多張專輯,每一張的專輯中的歌曲都包含了姚謙自己譜的詞,而這些字語,更深刻烙入每一對時代兒女的腦海中,究竟這些記錄人們澎湃情感的文字,是由姚謙的哪一部分而來,總令為詞曲屢屢動容的人們所欲探知的。
PAR / 第171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王世信 時尚挑逗自娛娛人
抱著玩遊戲的心態,王世信說:「我穿衣服的哲學就是娛樂自己,娛樂別人,」喜歡從所有的細節去玩,小至袖釦大至髮型,「穿牛仔褲太無聊,我就會配上大頭皮帶,要不然就是在褲子上貼鑚,一點細節就有小小挑逗樂趣。」打扮的實驗樂趣很迷人,但感覺自在最重要。
PAR / 第171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李宜錦 簡單優雅驚艷樂壇
現任國家交響樂團首席、故鄉室內樂團一員的小提琴家李宜錦,充滿了溫柔婉約的氣質,在台上以精湛琴藝征服聽眾耳朵的她,優雅簡單的表演造型更是讓人目不轉睛。正式演出服雖因配合樂團整體多以黑色為主,但擅於搭配的她總能以巧思變化出新穎面貌。正值新婚的她,上台因演奏不能戴耳環,但總不忘戴上老公送的項鍊,她甜蜜一笑:「因為這讓我有安心感。」
PAR / 第170期 / 一本藝術經
董俊良 以藝術讓科技更完整
喜愛音樂的多普達總裁董俊良,不止將自家手機產品結合莫札特桌布與鈴聲,讓科技展現出藝術面,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更是絃音不斷;他與兒子一起上小提琴課,發覺音樂讓小孩子學會專注,自己也透過這個發現,也深刻體會到專注成就一件事情的美好與可貴。
PAR / 第169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劉鳳學 探索宇宙詠詩入舞
在英國唸書時,劉鳳學迷上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怎會喜歡上科學史呢?她笑道:「因為舞蹈工作啦。科學史中的時間、空間、重力、人體、甚至光,它們與動作的掌握、力量的移動、舞台上的光,都有關連。科學史和詩詞,都是我常用的編舞取材。」
PAR / 第173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小明明與施易男 共逐未竟的舞台夢
明霞歌劇團在四月初台北市中山堂公演《世間只有情難訴》,當家小生巫明霞(小明明)登台演出,資深戲迷們看她扮唐伯虎的風流倜儻,年輕一輩的觀眾就靠明星兒子施易男站台拉攏了。當代年輕人已經很少人知道,小明明在三、四十年前曾是轟動全台的歌仔戲小生、台語片巨星,演技和名聲只有楊麗花能和她相提並論。
PAR / 第171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蔡銘元 Smart casual穿上旅行回憶
還有誰比用身體創作的舞者,對穿在皮膚上的服裝更為敏感的呢?雲門舞者蔡銘元除了對服裝的要求除了要舒服,視場合穿著更是一門學問。在台灣無暇購物,出國巡演就成了他置裝的良機,以smart casual為穿衣原則的他,更把衣服當做旅行的回憶。
PAR / 第172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樓蘭風流》(下)
我看著倒插在胡楊枝幹間的寶特瓶垃圾,結舌瞠目……這裡曾有人行經,距離遺址門口應該不遠……我為自己找到回去路慶幸,但又看著周邊迤邐的破碎陶片,怒意難掩——那些極可能是魏晉時代留下的庶民生活遺蹟啊,我無法置信眼前的殘酷破壞。
PAR / 第169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紀蔚然 文本全面入侵
無論是紅遍大街小巷的人間副刊「三少四壯」,或是印刻文學誌上犀利又自嘲的 「嬉戲」專欄,劇作家紀蔚然總以幽默精鍊的文字書寫風格,通過獨創的「紀式黑色幽默文體」,讓讀者讀來痛快暢然。這些擲地有聲的字句,正是來自於巨量的閱讀累積,也使得他的作品──以《黑夜白賊》為首構成的「家庭三部曲」與批判世代問題的《夜夜夜麻》系列,持續引發廣大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