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 編輯 Pick-Up
特別企畫(一) Feature
- 打開,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 / 文字 本刊編輯室 / 16
- 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 留下圖書館幾經變革的軌跡 / 文字 張慧慧、李秋玫 / 20
- 視聽紀錄物件考!留聲年代x兩廳院節目單演進史 / 文字 張慧慧、李秋玫 / 22
- 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 資深館員帶路!近20年特色典藏開箱 / 文字 張慧慧、李秋玫 / 24
- 2011--2021 兩廳院主辦節目回顧 : 創作不該博取同情,而是試著去訴說面對歷史的傷痕的方法 ——策展人 周伶芝 看戲筆記 / 口述 周伶芝 採訪整理 張慧慧 / 30
- 日本早稻田大學坪內博士紀念演劇博物館 不只是演劇博物館,更是文化研究重鎮 / 文字 李思漢(前早稻田大學演劇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 34
- 韓國國立劇場表演藝術博物館 梳理韓國表藝歷史,定位場館座標 / 文字 許景涵 / 36
- 紐約公共表演藝術圖書館: 研究、反思館藏檔案價值,創造未來傑作與歷史 / 文字 鄢繼嬪 / 38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開放博物館的線上策展,解開史料枷鎖 / 文字 李秋玫 / 42
- 數位藝術基金會:讓史料活過來,數位資料庫平台的架構設計與內容技術方法 / 文字 吳垠慧 / 44
- 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 錄製現場,「活的檔案」開創古典生機 / 文字 李秋玫 / 46
- 易卜生圖書館:隈研吾操刀,將劇作家複雜的世界觀立體化 / 文字 Naomi Chan / 48
- 圖書館建築空間與閱覽方式演進小史 / 口述 吳可久(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 採訪整理 王郁慈 / 52
焦點專題(一) Focus
-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 文字 本刊編輯室 / 54
- 整座劇院就是一間圖書館,讓人意外遇見天使 / 文字 耿一偉(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 / 56
- 將藏品「關鍵字化」,貼合當代人搜尋知識的方法 / 口述 王柏偉(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 整理 吳垠慧 / 58
- 將知識去蕪存菁上傳,讓典藏活化見天光 / 文字 吳家恆(廣播主持人.音樂文字工作者) / 60
- 「虛擬開架」影音典藏,讓知識的取得更自由 / 文字 貧窮男(自由作家) / 62
- 如神經突觸傳導而來的知識共享 / 口述 黃郁晴(2021年兩廳院駐館藝術家) 記錄整理 吳岳霖 / 64
- 每一回「駐館藝術家」的選擇,都在影響未來的典藏面貌 / 文字 張慧慧(PAR表演藝術雜誌主編) / 66
- 表演藝術海報視覺進化史 / 策劃、文字 編輯室 / 69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藝號人物 People
演出評論 Review
企畫特輯 Special
專欄 Columns
- 關於戲劇的五四三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即將上場 Preview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欄 Columns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演出評論 Review
專欄 Columns
焦點專題(二) Focus
專欄 Columns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專欄 Columns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新銳藝評 Review
- 走不出的魏海敏迷宮 評《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 / 文字 張宗坤 台灣勞動歷史與文化學會執行秘書 / 140
- 海邊的孩子,巴卡路耐 評《沒有害怕太陽與下雨》 / 文字 01舞蹈 / 142
- 致那些在時間裡褪色,復興無望的「芭樂」 評《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 / 文字 鐘煒翔 / 144
焦點專題(三) Focus
演出評論 Review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專欄 Columns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專欄 Columns
話題追蹤 Follow-ups
- 告別扮黃臉——反思芭蕾中的刻板印象(上) 專訪陳肇中(Phil Chan)談亞洲人在芭蕾世界的角色 / 文字 邱馨慧 / 164
- 告別扮黃臉——反思芭蕾中的刻板印象(下) 專訪陳肇中(Phil Chan)談亞洲人在芭蕾世界的角色 / 文字 邱馨慧 /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