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追蹤
PAR /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TT不和諧開講「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導文系列之二 評論的當代性與評論的歷史性 對田啓元作品評論的重新解讀
《表演藝術》雜誌關於田啓元作品的評論或介紹、田啓元參與的座談記錄、本人提筆為文者,統計至少有十三期,以一份涵蓋音樂、舞蹈、戲曲、戲劇的「藝術生活」雜誌來說,如此「關照」一個不在國家戲劇院和實驗劇場演出的非主流劇場創作者,已屬熱情。不過媒體及大眾,甚至當時評論人、戲劇學者,卻未必真正理解田啓元的前衛劇場美學。於是這個謎團就留給了廿年後的我們……
PAR /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電子音樂與當代文化 聲波中的激盪共振 巴黎愛樂廳音樂博物館「電音」特展
自今年四月至八月在巴黎愛樂廳音樂博物館舉行的「電音」特展,以電子音樂為出發點,展陳與電子音樂一路共振發展而來的各種文化產物與現象,透過探索電子音樂的想像力、創新、神話,及與視覺藝術的對應,展示了電子音樂在當代文化中的重要歷史。整體展覽提供真實的聲音體驗和感官參與感,加上強大的視覺和空間效果,狂歡派對的氣氛召喚觀眾身上的青春身體記憶。
PAR /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數位監獄中,被監控的性別、慾望與表演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鄭淑麗作品《3x3x6》
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邀請知名藝術家鄭淑麗參展,她重新爬梳了台灣館所在的普里奇歐尼宮作為監獄的歷史,創作了全新藝術作品《3x3x6》。作品結合錄像、舞蹈虛擬化身和有著多重介面的沉浸式裝置,把台灣館裝置成拘禁空間,並透過十位因性別及性傾向而遭囚禁的歷史和當代案例,探詢不同時代法治系統如何建構及合理化關於性與性別的「正常」方式,以此提醒觀眾重新思考當代監視科技與社會身分認同的關聯。
PAR /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回探自身啟動連結 建立亞洲社群平台 國家兩廳院Asia Connection論壇側記
作為引進國際藝術新潮流與打造台灣為亞洲創意樞紐的重要場館——國家兩廳院,面對歐美國家夥伴對「亞洲」觀點與創意的探尋,開展了「Asia connection計畫」,期待成就一個亞洲夥伴可以共享網絡與資源的平台。今年首辦「Asia connection論壇」與東亞劇場拼圖展演,論壇中邀請了來自日本、韓國、柬埔寨的藝術機構策展人及臺北藝術節策展人分享對「亞洲連結」的經驗與看法。
PAR /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觸動藝術基因 啟動改變城市的力量 從「2019文化領導力論壇」談起
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表演藝術聯盟承辦的「2019文化領導力論壇」於八月廿二、廿三日舉行,邀請國內外人士共聚一堂,分享經驗,探索如何以文化領導力形塑城市的美感特色。而從來自德國、日本與埃及的三位國際藝術工作者的經驗分享,讓人理解:好的文化設施,可以豐厚城市的文化能量,文化領導力則帶動趨勢發展,展現不同思維,或許初期執行不盡如人意,但只要目標清楚,總有撥雲見日之時,進而為經濟與廣大社會帶來活力。
PAR /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致十六歲的惡情書 記影響.新劇場「十六歲小劇場─少年扮戲計畫」五周年
台南的「十六歲小戲節」今年來到第五屆,由影響.新劇場帶領的「少年扮戲計畫」,每年徵選青少年麋集一處,從《少年蒙太奇》、《在路上》、《萬花筒》、《發角》到今年的《共振Resonance》,發展出屬於自己青春的舞台故事。高中生們的日常主旋律,脫不了親情、愛情、自我生命史與對時事的關注,每屆皆觸及身體缺憾與課業壓力等議題,於《共振》中亦未缺席;舞台運用繃帶的視覺意象,頗能呼應伴隨成長之痛的癒合期必須給出空間,讓瘡口長出新肉。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破碎化、廢墟化的當下 劇評人如何找到動力? 2019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年度論壇觀察
今年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年度論壇以「民粹主義與新自由主義下的評論動力」為題,自六月底至七月初分別在台南、高雄與台北舉行。南部場回顧九○年代大眾媒體和藝文書寫及討論評論人和機構、藝術節的關係,台北場的主題之一以勞動、文學性、獨立性三個關鍵字,談藝術書寫與實踐的不同面向;另一主題則以「劇場與都市」為軸進行四場討論。主題間跨度足,同場次的與談人異質性也夠,每場都有不同面向的個案,帶來大異其趣的資料和觀點。
PAR /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想像.轉化.記憶 數位時代的策展新挑戰 2019年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
每四年一次的劇場盛會——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今年於六月上旬舉辦,本屆是該展暌違十一年後終於重返原本的主展場「工業宮」,大會的主題則提出三道讓舞台和空間設計師、建築師的藝術生命得以連結、前進和持續地發展的力量——想像.轉化.記憶。其中台灣的學生館「試衣間」以台式熱炒店為背景,讓參觀者穿上戲服、戴上耳機聆聽原創文本和執行動作,進入角色並與其他觀眾互動,貼合劇場性與現場性,博得評審青睞,獲頒最佳學生館體驗獎。
PAR /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放牛班的舞台 從生活發生的音樂 藝術家入駐柏林校園 帶領學生激發聲響創作
德國「聲響雷達」機構致力將藝術家帶入學校、帶入課堂,讓音樂表演藝術,真正進入學生的日常。近期在柏林,由三組高中「放牛班」學生呈現的演出,即是其成果之一。其中在藝術家Steffi Weisman指導下、由學生創作的《擲好運》,從實驗日常聲音為起點,透過舞台投影,玩一場比大小的擲骰子競賽,學生利用鎖鏈、布鞋鞋底摩擦、兩壺茶水相倒等,意想不到且細膩地改變了聽眾的聽覺感知。
PAR /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與歷史、未來、空間、觀者對話 關於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與得獎作品
第十七屆的「台新藝術獎」於五月廿五日舉行頒獎典禮,七位國內外決選委員評選出的視覺藝術獎、表演藝術獎及年度大獎,分別由蘇匯宇、周書毅與布拉瑞揚舞團奪得。「對話」是理解本屆得獎作品的關鍵字,創作者們試著與歷史、未來、空間、觀者對話,在當代看似由人與人、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恐懼和騷亂所統治的時代氛圍中,試著打破將世界視為眾多分離領域所組成的窠臼,創造出一個尊重異己、理解差距、重視內在即時互聯的「當下性」的創作思考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