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TT不和諧2019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第四講
TT不和諧開講進入第五年。過去較常被關注、討論的是市場端跟創作端,而今第一次以「評論」為題,馬拉松式地在十一月的每週三晚上固定聚會。表演藝術工作者們共同從不同年代、不同角色位置,來重新審視評論書寫這一門「藝術」,以及它天生無可抵擋的多重矛盾性。 第四場以圓桌共談為目標來進行評論的評論,邀請講者郭力昕、黎家齊、汪俊彥、吳思鋒,反芻前幾場內容並分享他們的所思所想。
PAR /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TT不和諧2019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第三講
降雨冬夜,氣溫約廿度,社會創新實驗中心一樓廣場舉辦饒舌歌競賽,音浪聲不斷,2019「不和諧開講」邁入連續第三週。表演藝術評論台站長紀慧玲開場,表示淒風苦雨、外頭有歌唱大賽的夜晚,講座內容考驗同時參與者體力與腦力。今夜上下半場題目分別具聚焦與發散性質,前者由徐瑋瑩主講、蘇威嘉回應「舞評論/述之自由與不自由——以驫舞劇場《自由步》舞評為例」;後者為由傅裕惠主講、周慧玲回應「評論的歷史性/在場性」。
PAR /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TT不和諧2019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第二講
主持人紀慧玲開場先介紹講座活動與今天的講者,這次籌備「評論的歷史」回顧講座時,主要回顧的文本群為《民生報》「民生劇評」、《PAR表演藝術》雜誌(以下簡稱「PAR雜誌」)與「表演藝術評論台」。發現除了王墨林,陳雅萍也是從1990年代持續書寫評論到今天,跟台灣舞蹈創作、生成、發展有一定的關係,因此邀請陳雅萍談舞評人的評論史,以及如何看當代舞評人的養成。
PAR /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TT不和諧2019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第一講
2019年TT不和諧開講,以「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為題,由表演藝術評論台策畫,並與《PAR表演藝術》雜誌合辦。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也是本次主持人紀慧玲,因表演藝術評論台自2011年開台所累積的大量評論書寫,促使其不斷思考這樣的「過量生產」是否有產生實質意義?無論是對評論者、對創作者、對文化政策或是對藝文生態,是否確有產生影響?
PAR /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虛實之間,悲喜內外 閱讀社會的劇場——野田秀樹 從日本社會事件到瑰麗創作下的感傷
真實與虛構,確實是兩個語意、意涵相左的詞彙與概念,卻在劇場、電影、電視劇、文學等創作裡找到連結的位置;也就是,創作者如何在不同類型的作品裡,既重寫真實世界所發生的種種,又於虛實交錯的枝節蔓生裡,反映出我們在所謂真實裡所難以言道、或糾結於心的悲喜雜揉。 今年,國家兩廳院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邀請日本小劇場第三世代最具代表性的劇作家、導演與演員野田秀樹,帶來他面對自己青春歲月的八○年代所寫下的英語劇《滾啦》One Green Bottle,用絢爛誇張的表演與高速台詞,製造歡快活潑的氣氛,埋藏深刻的哀傷,與日本社會的扭曲、苦澀;而其創作的遠因,是阪神大地震及奧姆真理教引發地下鐵沙林毒氣事件,帶來強烈的虛無感。 因此,本期企畫將打開日本的社會事件,追溯其傳統劇場的歷史,再到近年的影視作品,如何將這些事件重新捕捉;最後,切入野田秀樹的劇作風格、經歷,與《滾啦》進行對話。
PAR /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駭人的真實 暗黑的真相 那些震驚日本的社會事件
情節驚世駭俗、超越日常人生的社會事件,除了在第一時間挑起世人的驚懼好奇,也讓人想探看事件背後的層層內幕與潛藏意涵,而藝術創作者也為之吸引,透過事件作為背景或直接改編,探討社會議題與複雜人性。本文整理了八項從廿世紀初迄今、曾讓日本人民為之震撼的社會事件,讓讀者在了解這些悲劇之後,再進入藝術家者以此為題的創作……
PAR /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在劇場裡,看見濃縮的社會現場 從日本劇場小史看劇場如何書寫社會事件
從日本劇場史來看,將當下社會事件搬上舞台,其實由來已久,如人形淨琉璃劇目《曾根崎心中》,就是根據當時的殉情事件改編而成。而劇作家如川上音二郎、秋田雨雀、安部公房等也有與相關社會事件連結的創作,從而反映時代的現象與人心。而新一代的劇作家則在資訊無國界的當代,更著力於國際性社會事件的關注。
PAR /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那遺落在社會篩子之外的 九○年代後的日本影視作品與社會事件
在日本影視作品中,改編自社會事件或隱含社會事件背景的作品比比皆是。如日劇《殺人草莓夜》、《未成年》、《聖者的行進》、《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電影《少爺》、《葛城事件》、《愛的曝光》、《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等等,透過再創作,這些曾經撼動人心的事件,被喚回大眾的記憶中,隔著螢幕或銀幕,探討其中更深刻的人性與社會意義。
PAR /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四組關鍵詞,一窺野田秀樹的劇場魅力
集編導演於一身的野田秀樹,總能吸引當紅明星演員的合作,針砭社會與回溯文化的關懷,在作品中展現無遺,而其作品的演出打破傳統悲、喜劇二分法,用嘉年華似的絢爛、炫技式的誇張表演、口技般的高速台詞,製造出歡快活潑的劇場氣氛,但在高超炫目之下,其實埋藏深刻的哀傷,與日本社會黑暗扭曲的苦澀現實。讓我們透過四組關鍵詞,一窺野田式的無敵劇場魅力,從何迸發!
PAR /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滾啦》編導與主演野田秀樹 直面傳統存在的本質與無聊
編導演全方位的野田秀樹,將於二月底首度親訪台灣,演出自己編創的英文版製作《滾啦》。這齣原本由野田本人與歌舞伎名家中村勘三郎等三位日本演員共同演出的小品,後來發展出英文版,此次訪台重排也更換了新的西方演員組合,不變的是野田秀樹親自反串演出的媽媽一角。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在東京藝術劇場專訪到正在排練此劇的野田導演,一談他對此劇的創作想法與演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