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不妥協的撞擊 開展無限可能 台韓傳統音樂團體尬場的三檔演出
開幕季的音樂節目中,特別策劃了三檔演出,邀請鄰近的韓國表演團體共襄盛舉。三檔演出以「不妥協」作為標題,背後的含義也許即是對於傳統的顛覆,再融合現代的音樂能量,包含傳統說唱藝術板索里的創新改編,還有兩場跨界性質的擊樂團聯合台灣樂團演出。
PAR /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明暗盈缺之間 舞動身體的光 澳洲雪梨舞團《光與暗》、《大明》
將於十一月造訪高雄衛武營的澳洲雪梨舞團,將帶來該團藝術總監拉婓爾.納切拉的《光與暗》,與台灣編舞家鄭宗龍應邀為該團創作的《大明》。前者讓舞者在冷色調的光區中,時而狂暴時而徐緩,力量張弛如光一般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後者透過圓圓相扣的動作,為習於芭蕾、現代舞訓練的舞者們,原本外放、俐落、長線條的身體質地中,更添內斂與綿延。兩舞並置演出,盪出了兩條文化的軸線,在微光閃動之時,將身體作為光,也讓身體因光相遇
PAR /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在舞中提問 什麼是「亞洲製造?!」 「臺灣舞蹈平台」系列
第二屆的「臺灣舞蹈平台」系列,以「亞洲製造?!」為題,以問號、驚嘆號來回應首屆「認識亞洲當代舞蹈」的命題,進一步質疑在全球藝術市場的東風趨勢下,亞洲的定義與魅力到底是什麼?本屆平台嘗試從人類的身體的記憶、家、根、移動、流動和空間、文化認同等所重新形塑的新(混血)身分亞洲的樣貌,除了有十三檔國內外舞蹈演出,還有工作坊、講座、影像放映等活動。
PAR /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革命家的琴聲 多聲部交映的生命史 《簡吉奏鳴曲》
簡吉,一位出身鳳山農村的革命家,一位拉著小提琴的社會改革先鋒,在衛武營開幕季中,其生平將被改編搬上舞台。編劇周慧玲表示,自己寫出了三個簡吉,「那是簡吉的兩面、三面,我其實寫了很多人在裡面,而不是單一的一個人,更像是一個集體的展現;奏鳴曲的概念,當然也是要強調:這不是單一聲部。」 《簡吉奏鳴曲—零落成泥香如故》製作單位演員異動聲明:本演出因演出內容規劃調整,原訂參演之周定緯先生,因故無法參與本次演出。
PAR /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啟動時光點唱機 唱響歌仔戲百年史韻 《相思唱歌仔》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的首檔節目《相思唱歌仔》,邀集多個歌仔戲團與多位劇場演員,由在歌仔戲及影視界皆受肯定的呂雪鳳擔綱主演,唱出主角「瓊花阿嬤」身世記憶,也串起歌仔戲的百年風華。編導王友輝藉著劇本設定透露一些想傳達給觀眾的訊息:「瓊花」與「曇花」的台語唸法互為諧音,曇花很美、很珍貴,可是轉瞬即逝,怎樣才能留得住這樣的美?
PAR /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在社會的怒濤聲中 啟動童年公寓中的回憶 羅伯.勒帕吉《887》
知名加拿大導演羅伯.勒帕吉的自傳性作品《887》,是他第一次以自己作為主角的獨角戲演出,透過回溯他成長期間的一九六、七○年代,重建那個有著他與家人的居處,以及許多大樓鄰居的公寓建築——魁北克市莫瑞街887號,以七、八歲的他,眼中所看出去的世界,回看當年魁北克的社會衝突和族群紛爭。
PAR /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透過馬戲與雜技 看見創意與技藝 馬戲平台黃金週
從二○一六年啟動的「馬戲平台」,在這次的開幕季中特別規劃的一週五天的秘集演出,如同馬戲表演的「黃金週」,有來自法國的新馬戲團隊與西班牙的馬戲表演與創作者,還有三組台灣團隊的五檔演出,演出場地從室內的繪景工廠到戶外的榕樹廣場,還有邊演邊走的移動式劇場,不同的體驗方式,讓觀眾看到當代馬戲與雜技揮灑的精采創意。
PAR /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哈囉!你參與了嗎?
從觀看到行動,是創作者對鏡框舞台的不滿足造就了參與、沉浸、互動? 還是觀眾的體驗結構在當代社會中已經轉變,需要在各種情境下發聲? 表演藝術在當代的觀演關係遭逢什麼變動? 藝術家要如何重新建構與觀眾的關係,其中的創作秘方是什麼? 藝術將如何回應當代社會,書寫「未來學」? 本期嘗試從梳理「參與式藝術」源流,專訪視覺、表演領域兩大策展人、四位橫跨行為、舞蹈、劇場的藝術家們,並邀請兩位藝評人現象觀察,同時嘗試在同一平面上邀請藝評人、藝術家、觀眾三向對談,希望透過多方視點,重整並期待下一波當代藝術的創作、觀演樣貌!
PAR /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五個關鍵詞 解碼「參與式藝術」
什麼是「參與式藝術」?藝術作品不就是讓我們「可遠觀不可褻玩」的嗎? 不不不,早就不是這樣了!早從一九六○年代開始,藝術作品、藝術行為就不是封閉性的存在,藝術家用各種方法、媒材,邀請觀者參與,透過感官、體驗、互動,讓藝術意念激盪、迸發。 「參與式藝術」從何而來?又與哪些概念並行而生?本文透過五個關鍵詞,邀讀者一起「參與」,探看來龍去脈!
PAR /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從參與式藝術 到生態人文主義 訪「2018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吳瑪悧
長年關心藝術創作與生態聯繫的藝術家暨策展人吳瑪悧,多年來以藝術創作參與社會議題,近年來更專注於生態議題,因為這是與人類生存最相關的。她表示,社會參與式藝術源自前衛藝術的傳統,而藝術家的工作態度也需要更開放,透過集體合作與長期耕耘,創作啟動觀者五感體驗的藝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