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話題
PAR /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夏日戲劇盛會「演員春天」 扎根地方放眼國際
在法國眾多夏日藝術節當中,「演員春天」近年來特別獲得國際劇場界的關注,因為它不僅融合跨領域的表演形式,也邀請到許多知名藝術家的最新創作。有別於逐漸市場化的亞維儂藝術節,「演員春天」強調與民同樂的節慶氛圍,如法國劇評尚-皮耶.漢(Jean-Pierre Han)所言:「『演員春天』融合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擁有一種法國、甚至歐洲其他地區都無法比擬的人情味。」
PAR /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音樂劇培訓基地揭牌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養成專業人才
中國的音樂劇演出市場近幾年快速成長,國內外音樂劇演出蓬勃,但票房收益大的大都是國外劇目,國內自創與自製的能力明顯不足,因此音樂劇人才的培訓有其急迫性。日前以演出音樂劇為主的天橋藝術中心,宣布掛牌「音樂劇人才培訓基地」,將展開首期三年的培訓計畫:第一年將以製作人與舞台監督為主;第二年加入演員培訓;第三年將展開自製劇目,提供所培訓人才實踐的機會。
PAR /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表演藝術圈人事變動 本地人才青黃難接
去年才迎來西九戲曲中心開幕的西九文化區,今年上半年就傳出了高層人事的變動,擔任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近十年的茹國烈不再續約,暫由來自美國的表演藝術總監方美昂署任(代理),但也顯露了本地相關人才青黃難接的隱憂。另香港管絃樂團的藝術策劃總監林丰則遭解雇,遭樂評人批「樂團成為主席的私人樂團」、輕視本地人才。
PAR /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驚心詮釋顛覆傳統 敷演無國界與時空限制的「愛」 東京新國立劇場歌劇《杜蘭朵》
為了迎接二○二○的東京奧運,東京的新國立劇場於七月推出全新製作的浦契尼歌劇《杜蘭朵》,由新國立劇場音樂總監大野和士策劃並率領巴塞隆納交響樂團演出,邀來知名的西班牙拉夫拉前衛劇團,由藝術總監艾力克司.歐雷擔任導演,在不更動浦契尼原來的歌劇下,做出極為顛覆、卻又令人佩服的詮釋。
PAR /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不斷的焦慮困境,不停的狂喜催眠派對 以色列編舞家莎倫.伊爾《強迫症之戀》與《愛,第二章》
曾在二○一七年來台演出《強迫症之戀》的莎倫.伊爾,近期在巴黎夏佑劇院演出了同系列的續作《愛,第二章》。這兩個作品都是不羈、挑釁、令人振奮的催眠舞蹈,《強迫症之戀》將瘋狂的激情與強迫症相互碰撞,《愛,第二章》則質疑現代孤獨,以及人與人之間缺乏連結的必然結果。
PAR /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超越時空橫跨形式 另一種舞蹈作品的「存在」 美國舞蹈家丹尼爾.萊恩漢《創作等身》
來自西雅圖、現居比利時的美國舞蹈家丹尼爾.萊恩漢推出的新作《創作等身》,將他的個人歷史和童年,與他十五年舞蹈創作的回憶交織,如同一項個人考古回顧展。跳舞多年,動作在身體裡留下了痕跡,編舞家回顧自己創作的編舞歷史,將自己身上仍然存在的痕跡碎片重新混合成一個新的獨舞作品,展示了過去如何銘刻於當下。
PAR /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風景、文字層疊中的歷史碎形 郭貝爾作品《發生的一切,都會發生》
郭貝爾二○一八年首演的作品《發生的一切,都會發生》,於今年六月初在紐約公園大道軍械庫演出,本作自捷克作家奧雷尼克的著作《廿世紀極簡歐洲史》出發,郭貝爾以全觀式的鳥瞰角度,呈現歷史的建構、毀壞、寂滅甚或重生等過程;從朗讀話語的拼貼及畫面組成中,讓觀眾以觀看參與「發生的一切」。
PAR /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看戲人次年年創新高 東尼獎自怨沒人看戲為哪般?
今年的第七十三屆東尼獎頒獎典禮在十月六日舉行並進行電視轉播,主持人詹姆斯.柯登開頭的十分鐘唱跳秀,熱熱鬧鬧地「求觀眾來看戲」,問題是百老匯上一季的票房收入比前一季高出十分之一,觀眾人數比前一季高整整一百萬人次,為何東尼獎會有如此的「自卑感」,硬是要與電視節目比人氣?
PAR /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慕海姆得獎作演出太「白」 引發亞裔劇場人抗議
奧地利劇作家湯瑪仕.庫克講述因戰爭逃難來德後失散的三代越南船民家族故事之作《阿特拉斯》,奪得本屆的慕海姆劇作家獎,但萊比錫劇院的該劇製作,卻因劇組皆為白人,並無任何越南藝術家直接參與,而引爆亞裔藝術家族群的譁然與抗議,在社群媒體開啟了如何定義「文化占有」與「藝術自由」的熱烈討論,也引起了德國劇場界對一向沉默的亞裔族群權益的關注與討論。
PAR /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驚悚間諜劇《安娜》 讓你透過耳機聽見東柏林的秘密
由劇作家琪克森和聲音設計師瑞翰兄弟共同創作的《安娜》,是一齣以冷戰為背景的驚悚間諜劇作,舞台上的密封玻璃盒內是主角夫妻位於東柏林的公寓,觀眾可以看見其中人物的一舉一動,卻只能透過耳機,聽見主角安娜所有的對話與每個呼吸……為慶祝柏林圍牆倒塌卅周年而作的這齣戲,充滿著歷史氛圍及因秘密而產生的恐懼感,讓觀眾體驗共產主義生活中的表裡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