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話題
PAR /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封城到解封整整七個月 皇家芭蕾終能舞台獻演
睽違了七個月,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終於在十月初重返舞台,在嚴格的防疫規範下,四百位觀眾的面前,重新起舞。表演涵蓋多齣經典舞碼,且讓所有皇家芭蕾舞團的團員都得以上台演出。整場表演加起來超過三個小時,而且只有一場,但全程錄影。目前在皇家歌劇院網站上可以線上付費觀賞至十一月八日為止。
PAR /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作家親自登台微觀自我 歐斯特麥耶新作逼視社會矛盾
法國全新表演季在疫情肆虐下展開,每個劇院都戰戰競競。許多劇組只要有一人疑似感染,就馬上中止演出(註1)。觀眾看戲也全程戴口罩,避免咳嗽,以免成為眾矢之的。儘管諸多限制,但觀眾依舊熱情不減,讓多部製作一票難求。德國導演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與法國作家路易(Édouard Louis)合作的《誰殺了我父親》Qui a tué mon père便是本季開幕叫好叫座的演出之一。
PAR /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觀光宣傳片結合特色樂舞 瀏覽數破千萬掀起話題
韓國觀光公社日前邀來樂團「LEENALCHI」、舞團「Ambiguous Dance Company」共同製作一系列宣傳韓國代表都市的《感受韓國的節奏》短片,片中不但呈現了各地知名景點,與影片相襯的說唱音樂及詼諧的舞蹈,也引起國內外熱烈討論,至今已吸引上千萬人點閱觀賞。
PAR /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一笑值千金! 「脫口秀」是門好生意
九月底十月初。魔都落英繽紛。「票子有嗎?票子有嗎?」「我花八百從黃牛手裡買的,聽說票價兩百多的已經炒到一兩千了。」演出館外年輕人絡繹不絕,互相探詢。這一幕發生在號稱時尚生活銷金窟的新天地。這裡沒有名家大牌,也沒有名團名劇;有的僅僅只是一場場簡簡單單的脫口秀而已!
PAR /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疫後現場與線上同演成風 舞台版線上重演權益惹議
香港的現場表演陸續重啟,除了原本安排線上播放版本的演出,也有現場製作呈現,另有大型團隊探索舞台和線上演出雙線發展的可能性,如城市當代舞蹈團與香港話劇團。但將之前舊作的錄影搬到線上播出,其相應產生的版權問題也隨之浮現,包括原本表演者、使用音樂的授權範圍等。
PAR /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推開疫情灰暗陰霾 The Show Must Go On
在一整個只能看線上演出與重播的夏天後,在各個藝術家與團體的努力下,終於看到新的氣象——有麻州地方劇團推出美國疫情暴發後第一個獲演員工會許可的現場演出,有劇團為線上演出推出專屬新製作,大都會歌劇院邀來歌劇巨星製作了系列網上演唱會,甚至紐約市立芭蕾、公共劇院等都在最近宣布下半年度節目……有創意的人,總是可以在現實的困境中找出創意的出口。
PAR /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Corona後的表演藝術重開機 謹慎防疫緩步前行
在靜態場館於五月四日開放後,柏林市府基於中央防疫法案第二條第三項的授權,制定了針對各類型室內場館,以對觀眾的開放為目標的防疫衛生架構「儘管Corona,文化依舊!」,於八月中公布,對各種防疫措施都列出鉅細靡遺的實際執行方式,並且隨著實際執行及場館的反應,不斷地進行調整。為了讓文化繼續前行,雖然防疫規範對創作的確有影響,從業者與觀眾也不得不妥協。
PAR /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三王》為現場直播而寫 老維克劇院疫情下的探索
由倫敦老維克劇院製作,演員安德魯.史考特演出的獨角戲《三王》,是劇作家貝瑞斯福德特地為劇院的現場直播而寫,導演沃楚斯透過直播串流的特性及在螢幕上並置不同鏡頭角度的技巧,讓獨角演員在鏡頭轉換間像是兩個角色跟彼此對談,透過特寫演員的表情與肢體來營造親密感。在疫情未歇下,劇院也透過這樣的方式,探索鏡頭與現場直播演出發展的可能性。
PAR /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展開對抗疫情前哨戰 巴黎秋天藝術節如期舉行
隨著九月返工與復學潮,法國各表演場所也準備在閉館長達半年後,重新迎接久違的觀眾。但公衛禁令及九月初激增的確診人數卻埋下變數。劇院不確定觀眾會否冒風險預購一整年節目?能否忍受戴口罩欣賞演出?怎麼配合各國出入境細則安排國外藝術家來法演出?如何在「三缺一」座位限制(註1)下維持票房與成本的平衡?隨時可能爆發的第二波疫情會否讓表演藝術界再陷深淵?
PAR /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公營展演空間改為偶像育成基地 引發劇場界反對聲浪
位於首爾藝術大學舊校區內的「南山藝術中心」,其中的話劇中心在韓國話劇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是韓國第一座現代化的話劇劇場。原本由首爾市政府與首爾藝術大學的學校法人「東朗藝術院」簽訂租賃合約,由首爾文化財團負責經營的南山藝術中心,去年曾因存廢危機引起爭論,日前則傳出大型娛樂公司SM Entertaiment即將自明年起於此地建立K-Pop人才養成機構,引發劇場界一陣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