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335期 / 藝@電影

亞倫.帕克 融合娛樂感與時代議題的大師

曾執導經典音樂片《名揚四海》、《迷牆》的美國大師亞倫.帕克,於今年七月辭世,金馬影展也特地推出他的七部代表作以紀念他精采的電影創作成就。他的電影總有著獨具慧眼的主題,獨特迥異的風格與類型,關心工人階級,控訴戰爭、批判暴力、反對階級、高呼和平、還有流行敏銳的音樂觸覺。不同於同時期作者論的大導演,他的電影同時充滿著好萊塢的娛樂感與發人深省的議題。

PAR / 第335期 / 藝@展覽

做夢造夢的劇場藏鏡人

「技術劇場」是表演藝術產業不可缺少的一環,包含與導演共同完成創意發想的劇場設計師,和在現場負責硬體與執行演出指令的技術人員,但相較於導演、編劇和演員,隱身幕後的劇場技術人較少受到關注。這次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展出的「Staff Only, Not Only Staff—技術劇場人攝影展」就讓這些幕後英雄現身,透過介紹六位資深技術劇場人,讓觀眾一窺技術劇場的面貌。

PAR / 第334期 / 藝@書

超越劇場的群眾心理學

近年來,「沉浸式劇場」已成某種劇場形式顯學,大眾渴求新型態的說故事型態,期待舊形式再生、開展另類體驗。傑森.華倫的《虛擬真實:沉浸式劇場創作密笈》試圖為劇場工作者打開這一道門,以其自身創作與參與的經驗,直接面對沉浸式劇場的本質,透過四種沉浸劇場形式,從創作核心、空間布局、選擇與互動建構進行分析與說明,只為能「優雅」地建構虛實間的劇場世界。

PAR / 第334期 / 藝@電影

玩轉時空,讓我們穿越去!

時空穿越,總是能讓坐在銀幕前的觀眾興奮莫名,那些看似過去、古老、似曾相識的種種,我們跟著電影裡的角色,穿越時空限制,彷彿信手拈來……如果你看過今年的夯片《天能》,對導演處理時間議題的才華嘆為觀止,不妨也來看看高雄電影節這幾部以穿越時空製造奇幻體驗的經典作品,前人的電影想像,是否不遑多讓?

PAR / 第334期 / 藝@展覽

給火星人類學家的藝術旅程

由張君懿策展的「給火星人類學家」展覽,除了九月底卸展的新北市藝文中心實體展場,還有線上展場,不同於疫情期間各大展館、博覽會等將實體展或作品直接轉成「線上展廳」,在這裡線上展場才是最主要的展場所在,實體展場提供「線索」,讓觀者循線到線上觀展,才可能串起作品樣貌。從藝評家德.迪弗著作援引的「火星人類學家」,比喻不帶成見的外部觀點,張君懿期待跳脫既定的成見,檢視慣性的藝術思維。

PAR / 第334期 / 藝@展覽

從鏡頭到畫筆 享受「不規矩」

喜愛表演藝術的朋友,對「林敬原」這個名字一定不陌生,無論是在表演藝術的場合或相關的雜誌刊物上,常可見到他的身影和拍攝舞台演出的攝影作品。雖然攝影資歷豐富,但人生第一次辦個展卻是「畫展」,將在十月份展出他這三年來自己摸索、與畫布對話而成的多幅作品,無拘無束、無派無別,他在繪畫世界中,盡情享受「不規矩」的樂趣。

PAR / 第333期 / 藝@CD

三道「光」 疫情暗黑期的心靈希望

肺炎疫情讓世界停頓、未來茫然,在一片暗黑中,期盼著光明的你,或可透過這裡推薦的三張專輯來感受不同的「光」。喬治亞小提琴家莉莎.巴蒂雅許薇利的《城市之光》訴說著十一座與她最密切的城市,帶你聆聽十一首代表經典,是暖色調的光;法國鋼琴家里歐皮《光之樹》充滿新世紀風,是冷靜沉潛的藍光;克羅諾斯絃樂四重奏演奏、泰瑞.萊利作曲的《太陽光輪》則是貨真價實來自宇宙的扛鼎之作,音樂與太空真實聲音的交織,讓人更能體悟人類在宇宙中渺小的存在。

PAR / 第333期 / 藝@書

《創造力的激發》書摘

知名心理學學者,也是台灣劇場發展重要推手的吳靜吉博士,長年研究「創造力」的奧秘,將心得彙整為這一本《創造力的激發——吳靜吉的七十堂創造力短講》,透過心理學實證、幽默故事、名人名語,從觀念構思、精緻化、倡導到最後實踐,為讀者層層揭開激發創造力的訣竅。本刊特別選摘書中精采篇章,與讀者分享吳博士的機智與文采。

PAR / 第333期 / 藝@展覽

藍天之下,我們生存的新參數

新冠病毒蔓延之際,我們在這樣的藍天之下,如何「活著」?正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藍天之下: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以「臨場性作品」(live work)為策展核心,試圖打破過往美術館以靜態作品展示與觀看的結構,十二組來自藝術、文學和科學領域的創作者/團隊的作品,除了與當前的疫情議題並進,也將表演者、參與者和觀眾的即時反應、回饋或詮釋,收納進來成為作品的一部分,透過藝術,我們分享著生存的當下樣貌……

PAR / 第333期 / 藝@電影

從劇場、電影到文學 重讀寺山修司傳奇

距離上一次台灣大規模呈現寺山修司的作品,已經相隔廿六年,今年的臺北文學閱影展以他為焦點,完整放映了寺山修司的重要劇情長片作品如《拋掉書本到街上去》、《田園死神》、《上海異人娼館》及最後遺作《再見箱舟》等。此外,也映演紀錄片《寺山修司:明日在何方》,一探這位身兼詩人、小說家、劇作家、舞台劇及電影導演的前衛創作者一路走來、不斷轉變的心路歷程。